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

ID:17515290

大小:89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02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_第1页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_第2页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_第3页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_第4页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8年高考物理真题及答案_四川卷校长完全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四川卷)分析和评价题号考点难度14(3)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的内能Ⅰ;热力学第一定律Ⅰ;热力学第二定律Ⅰ易15(3)α射线、β射线、γ射线Ⅰ;重核的裂变.核反应堆Ⅰ;重核的聚变Ⅰ易16(3)变压器原理.电压比和电流比Ⅱ;电阻的串联、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Ⅱ;欧姆定律Ⅱ中17(1)楞次定律Ⅱ易18(6)匀速直线运动.v=v0+at.Ⅱ;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Ⅱ;滑动摩擦力Ⅱ;力的分解与合成Ⅱ;牛顿第二定律Ⅱ;机械能守恒定律Ⅱ中19(2)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

2、率.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Ⅱ;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Ⅱ;难20(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Ⅱ中21(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Ⅱ;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Ⅱ中22(1)长度的测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Ⅱ;中(2)电阻的测量(伏安法)中23(1)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v=v0+at.Ⅱ易24(4)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Ⅱ;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Ⅱ;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Ⅱ;力的合成和分解Ⅱ中25(4)动

3、量.冲量.动量定理Ⅱ;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Ⅱ;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Ⅱ;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Ⅱ难第11页共11页1.考点分布分析试题共考查了27个考点,考点覆盖率为20.6%,分布在《考试大纲》的十四个单元中,单元覆盖率为82.35%。考点覆盖率和单元覆盖率都较低。有些考点出现了重复考查的现象,并且考查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如考点6: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v=v0+at、;考点11:力的合成和分解;考点1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有些考点出现了重复考查的现象,但考查的角度有所不同,如考点17:牛顿第二定

4、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考点28: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考试大纲》中第七单元《电场》没有涉及考点,不好。2.分值分布分析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各6分,各占5%,力学约68分占56.7%,电路和电磁场约34分,占28.3%。这种分布情况与往年有较大差异,力学部分偏多,这是单纯从考点的角度进行统计的,实际上有不小的分数不是物理学的,是数学的。3.实验题。(1)同时考查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一个突破,很有新意。回头看往年或者其他省区的高考试题,单纯单独考查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显得有点单薄。

5、本小题还结合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器材—光电门工作原理的理解,考查了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足的是,数字运算量偏大;第三空的结论与第一和第二空是否正确相关,如果前两空错误,即使学生对光电门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计算也正确,仍然得不了分。(2)第二小题作为第二个实验题,不好。本小题只能算一个电路计算题,如果说与实验有关的话,最多是考查了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时内接法和外接法造成的系统误差的理解和计算,没有以《考试大纲》中的“实验能力”立意。与《考试大纲》的要求还

6、有不一致第地方,“不要求计算误差”。仅有的两个空都要求计算“百分误差”,重复。4.计算题(1)第23题。运动学追击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物理过程是清晰的,考生容易分析清楚。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容易在以下几个地方出错:B物体匀速运动的时间;B物体匀速运动的速度;A物体和A物体运动位移之间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认为自己会做,但不一定能得到学生自己认为该得的分数。考点单一,且与第18题重复。(2)第24题。考查学生用平衡、分解的思想,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试题设计

7、的情景突破了大家熟悉的模式,有新意。同时非常直接地对第11页共11页运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二次函数的极值及条件、空间几何关系)。多数考生在分析物理过程列方程时,知道有三个未知物理量,但始终只能列两个方程,决大多数考生是想不到用数学方法求解的。有些老师认为向心力不是由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有超《考试大纲》的嫌疑,是不对,本题不超纲。本题是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好题。(2)第25题。考查考生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分析问题,结合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明确,试题的情景和

8、设问也很好地体现了立意。本题作为最后一题,不是好题。试题情景的新颖性不够;设计的问题的层次不够,比较单一,很多考生就是计算了四次动量的变化;计算过程烦琐(不包括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命题者预期的考生解答方法和过程与多数考生的解答方法和过程有差异,难以到达命题者预期的考查目标。5.评价(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