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

ID:17550514

大小:31.2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03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_第1页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_第2页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_第3页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_第4页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_第5页
资源描述: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  中国人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供大家参考。  郑和三下西洋历史典故1  “海舟以福建为上”  我们知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以宋元泉州港的海上繁荣为代表。而宋代“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评说,揭示了这一历史辉煌呈现的实质。这一评说告诉世人,宋元福建航海贸易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中福建人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航海技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福船是那个年代标志性的高科技产品。  “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说法,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中国要构建21世纪新的海上

2、丝绸之路,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必须拥有超一流的科学技术作支撑。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提出“海者,闽人之田也”。顾炎武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福建人与海的关系。海为福建经济的发展,海为福建沿海居民的生计,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今天,我们诠释“海者,闽人之田也”这句名言,可清楚地看到古人对海的理解。实际上,顾炎武的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海洋经济有多么的重要。海,能够像肥沃的良田,给人们带来丰收,带来收获,带来希望。  今天,我们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辛勤地耕耘,默默地播种,高度重视海洋经

3、济的发展,才能使海上丝绸之路越走越远。  “七下西洋”三种实力  明初郑和船队出访西洋,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从而达到了明朝“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贡献臣服”的大国地位。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在福建造船、招募航海人员、补充给养、置办货物、调遣军士、集结船队。郑和船队先后出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蜚声海外,誉满全球。  这种泱泱大国的绝对影响基于三种实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强盛的军事实力和绝对的文化实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醒我们,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提升综合国力,发展对各国有吸引力的价值观体系,塑造真正的软实

4、力,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威信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中国在全球范围的强大影响力。  就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而言,华侨华人既是开创者,又是建设者。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如今,海外华侨华人的数量与日俱增,重点侨商和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足以影响海外诸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侨力资源将是我们的重要的依托。  客观地说,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XX年访美时评价美国的华侨华人作用时所说的那样:华侨华人是中美友好和互利合作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推动者。为促进中美经济、科技、人

5、文交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宝贵贡献。  我们都不曾忘记,在那国际环境极其恶劣的时代,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美建交等事项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侨资引进、外资引进,促进中国与海外诸国的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过程中,华侨华人的贡献也是彪炳史册的。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在塑造中国在海外国际形象方面,华侨华人都扮演了功不可没的重要角色。  巨型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米,宽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

6、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

7、,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在于《崇明县志》中却有记载说,郑和舰队返航后,在永乐末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竟然因为其中的宝船太大而无法驶入刘家河,因此宝船不得不回到崇明去停泊。《明史》以及其他资料都没有记载能证明那年出现了大旱或者水文异常,也就是说当年的长江水位是正常的。可著名的太仓刘家河港竟然不能让宝船驶入,可见其吃水之深和尺寸之大,这极可能是在南京或福建附近等入海口船厂所制造的大号宝船。  同时,在明代南京龙江

8、船厂遗址上,于1957年5月和不久前两次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如果以正常比例来推测船体大小的话,是确实存在着44丈长和18宽的大木船的,而支持存在大“宝船”的郑和研究学者,也为数不少,如郑鹤声、郑一钧、庄为玑等著名学者均持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