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

ID:1757453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_第1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_第2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_第3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_第4页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栽培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影响郑静君1,李国君2,钟文东1,李桂英1(1.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广东广州510500;2.雷州市植物保护和植检站,524200)摘要:基于当前生产实际,为探讨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三种栽培方法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提炼出适宜的栽培防病技术。结果表明,机插栽培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病株率最轻,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三种栽培方式机插栽培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小,人工移栽次之,直播影响最大;同时,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

2、的大小。关键词:栽培方式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1],该病毒可侵染水稻、玉米、薏米、白草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和杂草,引起水稻和玉米南方黑条矮缩病[1,2]。白背飞虱是该病的主要传毒介体,病毒可在白背飞虱体内繁殖,一旦获毒,即终身带毒,若虫及成虫均能传毒[1],该病毒不经水稻种子传毒[3]。2001年广东省阳西县首次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随后在粤西稻区逐年扩散,呈现暴发态势,近

3、几年,该病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省发生为害,广东、湖南、江西、广西、海南、福建等省相继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目前,国内对该病害的基础研究不足,缺少早期诊断技术和关键防控技术,同时,不同的栽培方式对该病的发生程度影响尚未明确,对稻田后期造成的产量损失也成了水稻生产上的一个盲区,大大增加了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水稻的难度。为了探讨栽培方式对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的影响,明确不同播种方式下其发生程度的差异,本文对进行了大量的稻田调查和研究,提炼出适宜的栽培防病技术并初步了解了其对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51.1试验地点广东省湛江

4、市雷州市1.2试验方法在雷州市选点调查(着重往年重病区)。直播田及人工移栽田各选择20块,每块面积2-4亩;机插田选择10块,每块面积2-3亩。分蘖期调查白背飞虱虫量,每田随机取5点,每点20株(丛),记录百株(丛)成虫/若虫数。抽穗期调查病株率,每田随机取5点,每点100株(丛),区分重病株和轻病株,不能拔节抽穗的为重病株,抽穗困难或抽穗少的为轻病株。计算重病株率、轻病株率、总病株率和白背飞虱总虫量。病株率=发病株数/100株×100%总病株率=重病株率+轻病株率总虫量=成虫虫量+若虫虫量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栽培方式对大田白背飞虱虫量的影响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存在一定的影

5、响,调查结果显示,直播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成虫量为11头/百丛,若虫量为20.5头/百丛;人工移栽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成虫量为7头/百丛,若虫量为21头/百丛;机插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成虫量为4头/百丛,若虫量为12头/百丛;三种栽培方式机插田白背飞虱虫量最少,直播田虫量最多,直播田成虫量为机插田的2.75倍,若虫量为1.71倍。结果如图1。52.2不同栽培方式对病株率的影响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发生程度存在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直播田抽穗期重病株的病株率为11.6%,轻病株的病株率为6.7%;人工移栽田抽穗期重病株的病株率为4.2%,轻病株的病株率为6.4%;机插田抽穗期重病株的病株率为1.8

6、%,轻病株的病株率为3%;三种栽培方式机插田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小,人工移栽次之,直播影响最大。结果见表1。表1不同栽培方式对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影响调查地点直播田人工移栽机插田田块数轻病率%重病率%田块数轻病率%重病率%田块数轻病率%重病率%龙门镇九斗洋207.816.6206.14.91030.6松竹镇东井洋205.56.6206.73.51033平均206.711.6206.44.21031.852.3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对抽穗期病株率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直播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总虫量为30.5头/百丛,其抽穗期总病株率为18.3%;人工移栽分蘖期白背总虫量为28头/百丛,其抽穗期总病株

7、率为10.6%;机插田分蘖期白背飞虱总虫量为16头/百丛,其抽穗期总病株率为4.8%。由数据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的多少与抽穗期病株率的大小成正相关,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越多,则抽穗期病株率越大,三种栽培方式均表现出同一趋势。结果如图2所示。3结论与讨论3.1调查结果显示,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和抽穗期病株率的大小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直播田、人工移栽田、机插田三种方式依次递减,机插田对病害发生影响最小,人工移栽次之,直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