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ID:17627890

大小:10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4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 针对当今语文教学有人戏称: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因此不敢妄谈什么模式,只是组委会给了一次我跟诸位一起学习新课标、新教材的机会,面对新课标我们有主动认识、积极贯彻的热情,更应有面向新学生合理运用新教材的冷静实践。吾口言吾心我姑且说之,大家姑且听之。 确立教学目标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苏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主题是“亲近文学”,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涉及的第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外国小说,因《泰坦尼克号》的影响,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

2、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单元引言中说:“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帘,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所以根据单元主题、文学体裁、学生情况制定目标如下:(一)识记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二)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三)感受、学习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的无私、勇敢和负责的崇高品质。目标尽量兼顾三个维度、三个不同方向,尽量顾及学生的接受心理、能力、方式、质量等实际。我打算通过反复朗读,置疑、讨论等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

3、学习方式下帮助学生感悟形象,领悟内涵。 整体规划教学流程 在基本锁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简单规划教学步骤如下:感知文本、欣赏文本、置疑探究、拓展迁移,力求循序渐进,让学生吃透文本而又有所拓展。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相时而动随课堂变化之“机”应变。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自我感知文本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自查并识记生字、生词,然后跟同学交流;边读边圈点勾画,搜索重要信息,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文字障碍,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认识自己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不可能百事代劳,只有依靠自我习惯的养成,

4、才能学好语文。从老师的角度说,给了学生方法,我们不妨“懒一点”,魏书生、李镇西、程祥等名家名师在课堂上也都是很“懒”的。说到此我简介一下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日常学习中我让学生常备“五个本”、学会“六个一”。“五个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本、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一个摘抄本、一个火花本(似日记本,记录自己的见闻、想法的点点滴滴。);“六个一”是指阅读语文报刊的一种具体做法——研究一则文章标题、摘抄一句妙语、分析一篇文章、细做一则阅读理解练习题、搜索一则学习信息、记录一份读报心得,我校的“语文报刊阅读法”经验总结在《语文报•初

5、中版》03年第379期有详细介绍。这些具体的措施的实施意在加大学生自主的输入量、积累量,为输出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一个基础。我们摒弃以前单一强调教师输出一碗水必储一桶水的老思路,而是让学生去积攒自己的一桶水,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目的。(可参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04年1-2期张伟忠老师的《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初探》) 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故事情节无疑是其要素,在此却不便多提。一是当前语文教学提倡淡化文体,二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学作

6、品不易涉及太深。让他们复述课文可以锻炼其对信息的搜索、提炼、概括等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再者初一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确有待提高,通过复述可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通过相互转化可以认识两者的差别。在这节课上,大家看到先复述课文的两个同学并不能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只能拿着课本读部分原文。我意识到他们可能不知如何讲或太紧张,毕竟后面有三四百人听课。因此我马上给同学们“打气”,并让他们搞复述接力赛,从这时同学们逐渐适应了课堂,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表达了,进步不小,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自主欣

7、赏文本  本课文本欣赏的重点无疑是感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而探究作者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在从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越俎代庖,总觉得这些问题不讲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当我把“哈尔威船长是一个(    )的人”写在黑板上以后,学生们踊跃上去填写中间的空白,以致于填了半块黑板。这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中的主要人物,他们对人物的认识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差。记得有一次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其中一个同学说到“杨二嫂”这一形象时,并没有像老师一样解析“杨二嫂”的出场、尖刻的语言等等,而是抓住了这一人物在

8、不同情况下的两个动作。他说:“杨二嫂退场时是‘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而当她发现闰土‘偷’碗碟后‘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