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

ID:17635736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4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_第1页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_第2页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_第3页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比较优势理论内容分析林君泓1100800130(二学位)摘要:国际投资理论包括如下八重理论,分别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补充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在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这对矛盾体中,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前的经济危机更使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什么样的贸易政策更符合中美两国的长远利益。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受贸易理论指导的,历史和实践多次证明,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参与贸易的国家是最有利的。自由贸易政策理

2、论的提出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为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的自由贸易政策相关理论都是围绕着以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展开论述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对重商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斯密以家庭的例子推及国家,指出一件商品如果在本国制造比在他国制造所花费的成本高,就应放弃在本国制造,选择从他国进口。这种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会同时提高两国的财富。他否定重商主义

3、所认为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认为国际贸易是正的非零和博弈。斯密不仅回答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而且回答了如何进行贸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在于他所指的正的非零和的博弈仅存在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而对于两个技术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是否要进行贸易则缺乏解释能力。大卫·李嘉图(1816)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税赋原理》一书中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斯密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李嘉图认为,国家之间,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强弱,只要按照其相对的比较优势生产并交换产品,同样能实现正的非零和的博弈。可以说,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属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严格的假设前提

4、,即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若去掉这个假设,即若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完全一致的话,李嘉图则回答不了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部门,即边际产业部门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以资源开发、纺织品、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

5、品、医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由于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过早地移植到国外,容易导致美国经济的空心化倾向。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根据国际分工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了日本对外投资的承担者以中小企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那些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正是美国最具比较优势产业,由于产品创新和直接投资周期仅限于寡占的工业部门,导致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由垄断性大跨国公司所控制。3.投资国与东道国在投资产业上的技术差距。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是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则是凭借投资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从而造成在道国投资产业技

6、术上的巨大差距。4.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形式。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采取合资经营的股权参与方式和诸如产品分享等在内的非股权参与方式;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股权参与方式中,大多采用建立全资子公司的形式。因此,按照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对外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是:东道国乐于接受外来投资,因为由中小企业转移到国外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东道国的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因而有利于东道国建立新的出口工业基地。与此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发展那些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果,直接投资的输出入国的产业结构均更趋合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三、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

7、赫克歇尔(EliHechscher)和他的学生俄林(BerilOhlin)回答了李嘉图回答不了的问题,即若两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完全一致的条件下为什么还会发生贸易。赫克歇尔在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TheoryofFactorEndowment)的核心思想,后被他的学生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进行了完整深入的阐释,称为H-O理论。H-O理论阐释了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国家间两种商品的比较优势产生于其要素禀赋的差异。H-O理论是对李嘉图比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