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

ID:17649315

大小:1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4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_第1页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_第2页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_第3页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_第4页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实践的历史回顾建国以来,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的实践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1)重点布局时期。经过三年经济发展,国民经济进入了有计划建设时期,但在人财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集中力量,在沿海和内地搞了若干工业基地建设的区域政策选择是正确的。历史也证明它对于尽快形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促进全国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均衡布局时期。1958年大跃进之后,提出各地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区域经济政策主张,于是建设项目星罗棋布,全国总数达20多万个,划为七大行政区推进经济协作。自成体系的政策实践不仅在经济

2、上造成巨大浪费,而且也难以发挥经济协作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的作用。(3)战略布局时期。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均衡”布局转向“战略”布局,“三五”、“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高达68.5%和57.5%。这种布局在客观上对边远地区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破坏了已有的均衡布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上严重的损失和浪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4)梯度布局时期。1976年以后,国家投资重点向经济基础较好又便于对外交流的东部地区转移,沿海地区投资比重增大,“三线”5.1-9,,services,andmakethe

3、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投资比重相应降低。进入80年代,三大经济地带的梯度格局基本形成,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益目标的梯度布局观点成为区域政策的主要理论基础。国家一是投资于沿海地区、进行大中城市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4、、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建设和经济特区建设,二是在中部地带进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这一时期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而且对于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这个时期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差别。(5)网络布局时期。进入80年代中期,在实行梯度开发的同时,也根据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进行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经济规划试点。先后成立了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组织了西南四省五方经济协作区、环渤海经济区、西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办事处等,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经济网络布局的形成。但是,由于已有的生

5、产力布局基本形成和条块分割体制的束缚,网络布局工作进展缓慢,对于改变已有的生产力布局收效甚微。建国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理论评析由上述历史回顾可见,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布局理论基本上是围绕平衡与非平衡,平衡与效益两大主题展开的。1978年以前,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受着平衡发展观的影响和支配,其政策特点表现为:①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

6、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以条条为主的集中统一的产业管理体制,较少考虑地方积极性和自主权的发挥;②在区域发展方针上,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的模式;在区域发展目标上,强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较少考虑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地区布局和投资(物资)分配上,突出内地,有计划地推动生产力布局向西部地区转移。这种政策的目标是在利益均衡化的前提下发展经济。1978年以后,原有的利益均衡化已无法再有

7、力地推动经济发展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打破利益均衡的收入分配领域开始,为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动力机制。这种发展势态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地扩大和丰富其内容。即使在原有经济体制下,以利益均衡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其中仍包含着许多不平衡,如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等,这种利益均衡化又是靠经济资源的行政性分配支持。因此,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二元化的,区际利益均衡与工农利益城乡利益不均衡,其实质是以经济利益不均衡为根本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改革,明显突出了利益非均衡作为动力机制的作用,使原来的二元动力机制一元化了,对经济发展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