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

ID:17797278

大小:20.9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05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_第1页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_第2页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_第3页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_第4页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  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马年元宵晚会主持词,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持人(男、女)携手登台;  男:各位尊敬的领导,女:各位尊敬的来宾,  合: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晚上好!  男:今天,恰逢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花好月圆人团圆,盛世良宵啊!  女:是呀,我国传统的盛世标准,讲究上下和敬,内外和顺,政通人和,建立和-谐社会是世世代代善良的中国人民多少年来的政治理想呀。  男:对!我看刚才一首开场曲《欢天喜地闹元宵》就奏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舞出了我们的现实——热烈、祥和、蒸蒸日上。  女:不错不错,要舞龙猴、赏花灯、猜灯谜

2、、吃汤圆、中国人的吃喝玩乐可是大有名堂的。“乐者,天地之和也。”象今晚这场民族乐舞的庆典形式就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借这些形式来感恩,来祈福、寄托希望,张扬生命,这都是非物质遗产。  男:行啊行啊!与时俱进了,那我们今晚就借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谱写新曲来与大家共度良宵。  女:下一个节目民乐大合奏《春节序曲》就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久演不衰的名曲,演奏者:艺校青年民族乐队,请欣赏。  一、民乐大合奏《春节序曲》(毕)  女(对男):我先给你出道考题:李焕之的《春节组曲》是1943年在延安过春节时体验与感受生活的产物,创作完成在1956年,距今半个世纪,为什么能久演不衰?  男:当然是曲子好,你听

3、序曲中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主部中陕北民歌的唢呐曲把陕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欢度春节时热烈欢快的场面表现的多么淋漓尽致,加上  春节又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浓厚的民族特色,乡土气息应该是曲子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  女:根源才能叶茂,植根生活的厚土,才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其实,任何好东西都如此,再谈谈你听曲的感受。  男:好,此时此地,来幅应景的对联吧,我的上联是  上联是:“春节为序曲,高歌猛进,唱中华大地家家红红火火”。  下联是:“元宵再续篇,明月高悬,照海峡两岸户户团团圆圆”。  女:不错嘛,既镶了曲目,又点了题。  男:这算什么,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得很啦,该你续篇啦。  女:下一个

4、节目是古筝合奏,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另一首是王昌元老师谱写的《战台风》,这是一首在技法上开拓创新的作品,演奏者原嘉宝等,请欣赏。  二、古筝合奏(毕)  主持人男: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来考你一题,知道《茉莉花》为什么会走向世界么?  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茉莉花》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民歌,曲调细腻优美,音乐结构也较均衡。  男:我觉得还有两个原因:一是爱情主题,这是人类共同的;二是因为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它用在著名的歌剧《图兰朵》中,使它登上了世界歌剧舞台。  女:碰撞、交融、多元统一,这当然对,但重要的还有创新,你看XXX老师在《战台风》中运用的“摇扫四点“

5、和”双手食指点奏”法,就把古筝演奏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茉莉花》走向世界也增加了不少新的音乐元素。  男:对,对!下面就请大家再欣赏二首既传统也不乏创新的曲子,二胡齐奏,第一首《良宵》第二首《赛马》演奏者王蕾等,请欣赏(  三、二胡齐奏(毕)  女:请教一个问题,刘天华的《良宵》写于1927年,《赛马》也是60年代的作品,都够传统的,你为什么说不乏创新?  男:先说二胡,从名称就知非中原固有,据考证它约于北宋时由我国北方区域传入,由于音色柔和,略带苍凉,又常与民间流浪艺人相伴,所以,传入之时,只是作演唱小曲的伴奏。刘天华的哥哥,近代文学家刘半农就曾说“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当

6、然,二胡现在已居中国拉弦乐器的首位,不是刘天华一个人的功劳,但无疑跟刘天华这类演奏家的创造息息相关吧。  其实是误解,它的音色中和,有效音域很宽,二根弦,很了不起的。尤其是通过《良宵》作者刘天华这类音乐家的创造,把二胡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女:恩,那《赛马》的创造性呢?  男:你听《赛马》中八度音程的大跳,多么铿锵有力,曲目内容且不说,光说技巧,当时就是用来炫技的一首二胡九级考试曲,可现在,降为了四级考试曲,光说这点,你说有不有创新?  女:要不怎么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二百年”呢!下面请大家欣赏更让人耳目一新的乐舞《竹韵》,表演者梅文坤、靳仁博,请欣赏。  四、《竹韵》(

7、毕)  男:我也请教一个问题(葫芦丝、芦笙、是哈尼族、彝族与苗族常用的管乐器。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喜欢以竹为乐?  女:首先,以竹为器乐,是因为劳动人民方便就近取材,而竹音的情趣,明亮又能很好的表现劳动人民对家园的依恋之情。也吻合了中国人民农耕文化而陶冶的安逸恬适的审美情趣。  男:其实,不只是少数民族,中国文化给“竹”赋予了太多内涵了,书中有竹,诗中有,竹,音乐中当然更少不了竹,苏东坡不是说:“不可居无竹,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