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

ID:17816902

大小:17.2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06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_第1页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_第2页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_第3页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_第4页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编辑。摘 要: 致病真菌的分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能够更好地反映自然的本质,是真菌学家们所努力求索的。本文通过回顾致病性地霉、毛孢子菌、掌黑癣致病菌和念珠菌等分类的新进展,对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进行初步分析。本文所述观点为部分学者提出,有些尚未得到公认,请读者注意鉴别。  1969年,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学说将真菌提升为界。随着科学的发展,真菌单元学说已站不住脚,现在普遍认为过去所谓“真菌”是多元的,我国学者用“菌物”一词替代之。1995年真菌词典将菌物的生物体划分为三界即原生动物界

2、、子囊菌门[1],半知菌门被有丝孢菌和腔孢纲三纲。一般致病真菌大都列入半知菌亚门,所以这一变化对致病真菌的种类无大的影响。  真菌分类是人为界定的,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更为系统地认识真菌,并以此为着眼点更好地认识自然界,从人为分类向自然分类过渡。真菌分类是一个笼统的词,实际上包括了三个内容即真菌鉴定、真菌分类和真菌系统发育,代表了3种认识水平。真菌鉴定是针对单个真菌个体的比较和分类,真菌系统发育则进一步研究亲缘关系和发育进化水平。致病真菌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前两项内容。  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主要发生于种的水平,不同学派和不

3、同方法从表型和基因型两个方面研究一种菌种,于是出现了原来认为是不同的菌种合并成为一个菌种,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同种异名,而原来认为是同一菌种却被分为不同菌种。如此反复,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目前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分类方法向现代分类方法转变的过渡时期,如半知菌的分类从以形态分类为基础发展到以分生孢子个体发育为基础的新的分类系统。现通过对几类常见致病真菌分类的研究进展,浅析分类的动态性。  一、地霉。但在现代分类学中,毛孢子菌属分类依据与担子菌纲的亲缘关系。此菌不能被重氮蓝B染色也不能利用尿素或硝酸盐,更接近内孢霉

4、纲。同时发现其有性型为双足囊菌,因此定位于地霉属[2]。此外,也有人曾将其归类于芽裂霉属、超微结构免疫学特性、生理生化、共酶Q系统、DNA-DNA杂交和部分26SrRNA序列分析,将本菌属重新划分。目前公认包括17个菌种和5个变种[5]。  白吉得毛孢子菌所致白毛结节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浅部毛发真菌感染,此外最的报告还可引起皮肤和系统性感染。但这一命名未在新的分类中被采用,因为它可能包括了新分类中的几种毛孢子菌。新分类中的6种致病性毛孢子菌包括卵圆形毛孢子菌的报道;TrichosporonasahiiAkagi(包括3个

5、变种即,,和),多数分离自内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分离自肝炎患者的血液中,或引起皮肤损害。也有引起哺乳动物白毛结节的报道;类星形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teroides(Rischin)Gueho&],可引起皮肤损害;皮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cutaneum(deBeurmannetal.)Ota],引起皮肤损害和腋毛毛结节病及应变性反应;粘膜毛孢子菌[TrichosporonmucoidesGudho&],多数分离自内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见于阴毛白毛结节病,最近也有分离自甲真菌病的报道

6、[6]。  三、威尔尼克外瓶霉[Cladosporiumwerneckii(Horta)vonArx]  掌黑斑,是一种多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感染,无自觉症状。属浅表的暗色丝孢霉病。病原菌主要为威尔尼克外瓶霉。以前认为的另一种病原菌,曼逊分支孢子菌  马拉色菌属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它种共同存在[11,12]。  六、斑替枝孢霉也认为是同种异名。但Sigler研究两者间形态存在差异,且后者尚无引起人类感染的可靠报道[16]。  芒果那特斯拉菌和柱项孢所引起的

7、人类感染包括足菌肿和足部的皮下脓肿、面部损害、真菌血症和腹部脓肿、外伤致眼内炎以及手指外伤后脓肿。还有两例糖尿病患者继发踝部皮下组织脓肿和1例继发上颌窦炎的报道[17]。  八、球拟酵母或不形成假菌丝并进而采用评分法来区分。1970年出版的关于酵母菌命名的专著中,vanuden和Buckley认为将两者区分是武断的和人为的,但为避免混乱仍保留。1978年,Yarrow和Meyer正式提出取消球拟酵母,将其归入念珠菌属,但未被接受。1997年Odds通过对假菌丝形成的双盲评估后认为假菌丝形成是鉴定酵母菌的不可靠特征,认

8、为应将球拟酵母并入念珠菌属[18]。  九、致病真菌分类的动态性的启示  一是要重视致病真菌的表型研究:表型研究是致病真菌分类变迁的基石。真菌分类的依据也应是表型差异,应防止以基因型替代表型差异的倾向,至少在种以上的水平应是如此。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基因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电泳条带和碱基序列的差异,如果没有表型作为背景资料,基因型的差异无法解释因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