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ID:17864569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9-07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_第1页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_第2页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_第3页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_第4页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低碳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低碳经济,狭义地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产品)的同时将“坏”产出———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Kinzig,Kam-men,1998)。低碳经济一词首次

2、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是在2003年2月英国贸工部发布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序言中,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深入剖析这四种当前主流的经济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站在“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强调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重视及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协调,资源节约是其理论前提,经济、环境友好发展是其预期目标,而节能减排是其核心技术手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落脚点及技术指标考核方式,循环经济侧重于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提高资源利用、循环效率的技术手段;绿色经济强调生产和消费

3、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水平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侧重于经济发展、生态承载力平衡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注重在生态承载力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寻求资源、环境系统在物种、代内、代际之间的长期平稳持续性发展,是这四个概念中包容性最强的概念;低碳经济着重强调碳排放量的减少,即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整体长期发展的威胁在人类活动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碳排放量。整体看来,绿色经济的具体实施形式主要是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同时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因此,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针的必由之路。中国发展“低

4、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和实现,具有紧迫性和客观必要性。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生产、生活行为的结果,其反过来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相关气候变化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景下,南方地区将升温2~℃,北方地区将升温~3℃①。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粮食生产、气候灾害、健康与环境等。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相关统计数据,继2007年中国以亿吨的CO2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以来,中国的CO2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趋势,2010年中国消费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2增至大约亿吨,而同

5、期美国的CO2排放量已经从2007年的约亿吨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亿吨②。这意味着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逐渐成为主角,碳减排在中国义不容辞。在国内,资源的数量限制、再生能力限制以及污染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每年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有数据显示,如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负的污染产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发展并不乐观③。与此同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全球贸易方式、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方

6、式和生产消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首当其冲。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分析  低碳经济的中心及重心均在于“低碳”,即减少碳排放。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会面临来自宏观经济哪些方面的压力,应该如何应对,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与宏观经济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经济增长的压力  学者们多关注于分析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其中,GDP或人均GDP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

7、驱动因素,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如魏一鸣等(2008)[1]、王锋(2011)[2]、胡玉莹(2010)[3]等及刘瑞翔、姜彩楼(2011)的研究表明,1987~2007年间中间产品投入结构的变化和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是导致能源消费加速增长从而碳排放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4]Ramanathan在分析中加入了能源消耗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同增同减趋势。[5]Soytas等运用美国的数据对三者进行研究,结果认为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增长的Granger原因。[6]此外,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等也对CO2排放起到极大的

8、推动作用。王锋(2011)测算了工业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