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ID:17907509

大小:3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09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_第1页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_第2页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_第3页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_第4页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近代小学教育创新本土化研究  近代小学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世界先进教育理论、价值观念以及课程内容进行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新式教学法的引介和内化一直在近代小学教育改革中居于重要地位。新式教学法的重要性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从教育自身发展看,新式教学法是实现

2、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是把教育内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桥梁;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化一样,新式教学法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教学活动力求和正在形成中的新社会需要相适应所进行的一种努力。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近代教育家对新式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整体来说,在近代小学教育改革中,新式教学法的引介主要历经了对西方新式教学法的移植和引进、对新式教学法本土化还是西化进行理论思考以及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调适对新式教学法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和尝试等三个阶段。  一、师法西

3、方:新式教学法的移植性引进  一般而言,在任何一个中央政府权力相对集中的国家所经历的“后发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开明教育家的思想的确代表了一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对教育发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各种新式教育吸收和采用所起决定因素的,依然主要在政府所制定教育决策中集中体现出来。而这种教育决策中固然有吸纳教育家思想的成分,但更多地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表现为一个政府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政府对各种利益,包括事关国家存亡的国家利益、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损益等以及政府自身的存亡等利益之间权衡后进行选择的结果。一种教育思潮会部分影响政府的

4、教育决策,而政府对各种利益权衡后的教育决策则会主导或左右某种教育思潮的兴衰和实际的落实程度。具体新式教学法的最初引进而言,正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在“教育救国”这种思路的主导下,由于新式教育的作用因为民族危亡被放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教育这一动机下而传入中国的。1902年8月15日,“壬寅学制”公布,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系统,其中,对新式教学法做了初步粗浅的规定:“凡教授儿童,须尽其循循善诱之法,不宜操切而害其身体;尤须晓以知耻之义,夏楚之事断不宜施。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诵读次之,至背诵则择紧要处试验。若遍责背诵,必伤脑力,所当切戒。”[1]  

5、“壬寅学制”里面关于教授法的规定堪称是中国官方所规定的新式教学法的起源。[2]“壬寅学制”虽然还没有得到实施就被“癸卯学制”所取代,但其中的这些规定对于“癸卯学制”乃至以后新式教学法的推广都具有一定的影响。1904年1月13日,“癸卯学制”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推广实施的学校系统。在该学制的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以及第二十二节里面,对于新式教学法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第十节各教科教授详细节目,该学堂堂长宜斟酌审定。第十一节各教科书详细节目,讲授之时不可紊其次序,误其指挥。尤贵使互相贯通印证,以为补益。第十二节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

6、解明则领悟易。所诵经书本应成诵,万一有记性过钝实不能背诵者,宜于实验时择紧要处令其讲解。常有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长大后或渐能领会,亦自有益。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第二十二节全堂儿童,其功夫深浅同等、教授同班、编为一学级之学堂,名为单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不同等、教授不同班、编为二级以上之学堂,名为多级小学堂;其功夫深浅虽同等,教授虽可同班,而限于屋舍窄狭,只可将儿童分为二起教授,各占半日名为半日小学堂。”[1]在这种情况下,正是由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赫尔巴特的五段式教学法率先在清末新政时期经日本而登陆中国,开近代新式教学法在中国小学教育中实验和推广的

7、先河。五段式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前清末新政时候为第一时期,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国内师范学堂为传播渠道,一种则是来源于赴日本留学学习师范归来的留学生。此时五段教学法传播的范围相当有限,正如俞子夷所提及的:“五段法仅仅在讲义或口头谈话中推行,小学课本里很少出现。当然,南通师范实习小学里,五段法是常用的,这种小学,能有几个!”其后第二时期主要通过单级教学传播。第三个时期则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传播的方式比较多样。[3]  赫尔巴特的五段式教学法在中国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后,包括又由日本传入的单级教学法等都新式教学法几乎和五段教学法都

8、有着密切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