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

ID:17919797

大小:633.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09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_第1页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_第2页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_第3页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_第4页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148·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12卷第3期凡五藏六府有病,皆见于气口,故日大会之寒温解,而有“其”无“其”,只有在作为注文的也。’,L更明言所据经文作“大会”。时候,意义方能一致——“其”代指饮食,而非病2<十四难>“适其寒温”当为衍文人。故疑此文句当为注文所衍入者。从上下文《十四难》日:“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来看,这种判断也是成立的。此难讲治疗五藏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病之法,其它几藏都只有一句,如“益其气”、损其肝者,缓其中;损

2、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调其荣卫”、“缓其中”、“益其精”之类,治脾之之法也。,,[1123病,按文理推测也应仅有“调其饮食”一句。其“适其寒温”,《佚存丛书》本《难经集注》作后“适(其)寒温”之句,或系注者解释“调其饮“适寒温”,[4]2。《校注》虽列后者为主校本,但对食”之辞而误人正文中。此一字之差异却未加注意;或虽察及也认为此《校注》未能细察此处一字之异,对前人之字无关宏旨,故未加深究。但此句有“其”无注亦未加深考,而解“适其寒温”为“调摄起居寒“其”,意义不同。作“适寒温”,可理解为是补

3、充温”(见《语译》),有所疏误,不可信从。解释上句“调其饮食”的,即调适病者饮食之寒3《二十难>两处“脉虽”不当改为“虽阳脉”、温;如作“适其寒温”,句法与“调其饮食”相同,“虽阴脉”“其”只能代指病者,“适其寒温”也只能解释为《二十难》日:“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调适病者起居之寒温。而言伏匿耶?”“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校注》未深究此处异文,故与其配行的《难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经语译》(下称《语译》),即译此句作“调摄起居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

4、寒温”。[5]这种解释并不确切。《难经》古代注家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丽如吕广、虞庶等人,皆认为此处当指调节饮食之长,此谓阴中伏阳也。”r1]4。寒温。吕注日:“脾主饮食,今其气衰损,谷不消《校注》;“虽阳脉,原作‘脉虽’,文理难通。化,故当调适寒温也。”[4]2虞注日:“脾化水谷,《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作‘虽阳脉’文义通顺以生气血,今见脾损,饮食不为肌肉,宜调节饮⋯⋯今据改。~,[1142-43“虽阴脉,原作‘脉虽’,文理食,无令伤脾也。适其寒温者,启玄子谓春凉难通。《千金翼

5、》作‘虽阴脉’,据改,理同食,夏冷食,秋温食,冬热食也。本经日:‘饮食上。’’[]。劳倦伤脾也。[4]。所引启玄子注应为《四气调此两处改动不妥。原文文句并无误,也非神大论》王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如《校注》所谓的“文理难通”。温,冬食热,以养于阴”_6]l之化裁;所引本经文原文答语本作:“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句或即《素问·本病论》“人饮食劳倦即伤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脾’,[6]。之句。吕、虞之注,或作“适寒温”、或作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

6、“适其寒温”,但皆以为调节饮食之寒温;而饮食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劳倦伤脾及调节饮食寒温等说法,亦见于《素谓阴中伏阳也。”r4]4。段中的两“脉虽”,无误;问》及王冰注。“虽”在此处当“若”解,意思是“如若”、“如果”。“适寒温”作调节食物之寒温的说法尚见于“虽”当“若”解,见于经籍。《仪礼·士婚他书。《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礼》:“虽无娣,媵先。”郑注日:“若或无娣,犹先日:“右伍味,口父咀。以水柒升,微火煮取叁升。媵,客之也。”[812∞“虽”当“如若”解,

7、言新娘如无去滓,适寒温,服壹升。,,[]此处的“适寒温”,显娣,则以媵当之。《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而易见是使汤药的温度适中、适宜,而后乃可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9刘淇《助字辨略》:服。“虽告之日,犹云若告之日,亦假令之辞也。,,[]可见,此难中“适(其)寒温”,当作调节饮食此处的“虽”也当“如若”解,句为宰我所问,对一万方数据周峨:《难经校注》校勘辨误五则第3期·149·个仁者来说,假如有人告诉他,有仁人堕井中,日禀”[1,人及万物禀受天赋精气,亦日“窠”。他是否会追随入井相救

8、?有所禀受而生,是古人的一种基本观念,“禀如能辨明“虽”作“如若”、“如果”解,此段文(禀)”、“生”二字,或前后出现,或凝为一词,常意甚为明了。“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见于古人著作中。汉王充《论衡·命义篇》:“人乘阴也”,讲阴部——尺中部位或沉取之脉位,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1全见阳脉——浮、滑、长之脉象,此为阳盛阴虚《列子·力命篇》日:“卢氏(谓季梁)日:‘汝疾不而阳来乘阴之象;“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伏阴也”,讲阳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