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兰瓣型新说(zt)

国兰瓣型新说(zt)

ID:17935944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1

国兰瓣型新说(zt)_第1页
国兰瓣型新说(zt)_第2页
国兰瓣型新说(zt)_第3页
国兰瓣型新说(zt)_第4页
国兰瓣型新说(zt)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兰瓣型新说(z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国兰瓣型新说(ZT)国兰瓣型新说(ZT)国兰瓣型新说(ZT)国兰瓣型新说(ZT)国兰瓣型新说(ZT)鉴于中国兰花独特的花姿形态及流传方式,我国在漫长的兰文化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国兰独特的审美文化——国兰瓣型鉴赏方法论。  国兰瓣型理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了吗?笔者考鉴国兰瓣型理论历史文献,其理论的精髓仅散见历史著作中涉及瓣型的若干段落及简洁的文字描述,直至近代也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瓣型理论著作或文章可供参论。这就是我国艺兰界目前仍然处于言传身教或从古人典籍片言只语中心领神会认知方式的原因。  自清以来,自鲍薇省先生提出国兰审美瓣型见解,到嘉靖年间朱

2、克柔先生编著(第一香笔记)时才首次见到[编者按:据杨云先生整理的云南大理(南中幽芳录),明代此书已有兰花瓣型的记载。]有“瓣型八种”的总结,但也只是概念名称的总结,其中首次讨论了有关瓣型鉴赏实质性的内容。其后袁世俊著《兰言述略》进一步产生了国兰瓣型分析的各论,但也不是对我们今天广泛运用的梅、荷、水仙瓣型专门术语系统化的论述,而只是对历史上已认定的国兰名种瓣型特征分析时才涉及。民国12年,余杭“九峰阁”主人吴恩元编撰《兰蕙小史》,兰蕙按瓣型梅、荷、仙、蝶分类的方法首次出现。其中虽然已经有关于瓣型特征的某些定义,但也还没有达到专门对瓣型理论系统总结的

3、水平。我国后世的艺兰家独具慧眼,从浩如烟海的我国兰文化历史典籍中寻觅其艺术见解的真知灼见,悟出了前人关于国兰瓣型审美方法的科学价值,瓣型鉴赏方法才得以在我国艺兰界中广泛的承传。这大约就是我国兰花瓣型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透过历史屏障的帷幕观察国兰瓣型理论发生发展的文化历史现象,国兰瓣型理论还只是一个尚在发育中的学术现象。可惜在其后的百多年间,我国兰文化经历了民不聊生的民国战乱时局的摧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安定本可为我国兰文化事业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不幸的是自1958年后政治斗争频繁,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4、到“文革”时期则达到疯狂程度,民族文化之艺兰事业几乎摧残殆尽,形成了我国兰文化发展历史上空前罕见的二十余年断代的现象。直至1978年,邓小平先生拨乱反正,经历十余年艰苦卓绝奋斗,国事兰事才出现今天一片欣欣向荣气象。近十多年来,全国艺兰家大批涌现,艺兰爱好者遍布全国广大地区,新品种选育层出不穷,我国艺兰界对国兰瓣型理论讨论也比较活跃,对瓣型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多有发挥。  从目前已发表的瓣型理论讨论观点来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1998年江浙艺兰家合作著述的《江浙兰蕙》。《江浙兰蕙》是一本专门综合介绍江浙产出兰蕙品种及江浙地方艺兰经验的著作,可贵的是

5、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国兰瓣型理论首次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许东生先生在《兰花赏培》一书中则进一步推出了国兰瓣型选种的原则性意见。目前艺兰家、艺兰爱好者在国兰赏析时多参考这些流行较广的著作研究国兰鉴赏的方法。  特别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艺兰界对国兰瓣型理论大多持有肯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讨论也很热烈。如湖北王致田先生质疑《江浙兰蕙》作者提出对兰花棒瓣要求有唯兜唯美之嫌。江浙兰蕙兜瓣春兰较全国其他产兰区而言,花瓣起兜的确比较明显。因此生态特征而形成的地域赏兰习惯是可以理解的。  但捧瓣起兜明显、有白头究竟有何审美意义,《江浙兰蕙》作者在提出原则性要

6、求时没有同时提出合理的实证解释,是为憾事。对国兰捧瓣的要求,已故近代江浙艺兰家王叔平先生有较为客观的论述“捧贵光洁短圆”。对此,笔者较支持王致田先生的质疑,赞成王叔平先生对捧瓣的赏析意见。王致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捧瓣起兜是后世加进去的说法不妥。《江浙兰蕙》作者群治学还是严谨的。朱克柔先生《第一香笔记》“梅瓣,必得兜,收厚兼全,方能人品。”已有论及,只存在传承与见识问题,不同观点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就笔者理解,朱克柔先生提出的“兜”字的含意,其实只不过是对任何比较美观花瓣规律性的阐释,朱克柔先生同时提出亦要“收厚兼全”,可见其原意并不强调极端。若按王

7、叔平先生对捧瓣要求的观点,名兰西神梅捧瓣仅见微兜,岂不是暇疵了吧。  关于瓣型理论中兜与白头的观点有深入讨论的必要。凡是花瓣都不是平面的。只存在兜的深浅形态不同。部分兜瓣型春兰因捧瓣雄性化增厚,质感增强,就出现所谓白头。荷瓣型春兰捧瓣一般不是异化而成兜状,自然也就没有白头。《第一香笔记》、《兰言述略》作者都曾提出梅瓣与水仙瓣要求有兜又有白头,《兰言述略》作者则进一步客观指出“五瓣分窠者,有白头为巧种,无白头为<

8、>官种<

9、>,均是上品”。看来袁世俊先生早已认识到不是异化而自然生成优良捧瓣形态具有同等美学价值。  关于兜字的词意,《词海》载:古时战

10、士头盔。或象形头盔的帽子,或似倒转头盔的口袋,或抄起衣襟当作兜儿装东西。由此可见,古人依据汉字造字原理运用兜字表达兰花花瓣形状时,是指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