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

ID:17976604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2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_第1页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_第2页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_第3页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_第4页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_第5页
资源描述:

《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到底谁是敢说真话的小孩——为中国少数几个真正经济学家的辩护翟一达从去年郎顾之争持续到最近对经济学家公信力降低的评价,我心中失望的情绪是与日俱增,在失望之余又有了几分悲叹。曾经叱咤风云掌握话语霸权的的中国经济学家在经历了此番波折后竟显得如此之苍白和虚弱,在中国公众心中竟面临起了信任危机,以至于有人要急于划清与主流经济学家的界限或提出一些诸如公平、平等的怪诞主张而不知所云。我内心真怀疑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此二词的真谛,抑或装模作样甚至别有用心的“用词不当”。中国青年报关于中国经济学家公信力的调查是发源于香港科技

2、大学丁学良先生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做出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评论引起的,丁同时批评了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此语在民众中似乎是“深得人心”。对此,国内经济学家的回击认为丁不是经济学家,或未居大陆故无资格说此话。这种反驳是软弱的,甚至都难以启齿。因为丁所作的是一个纯个人的价值偏好判断,他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做出以上结论。如果我愿意,我也可以宣称丁是一个最糟糕的社会学家。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对丁的评价无人会关心和重视。但丁对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句评价却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眼球。差

3、异的产生不在于我和丁的差别(尽管他是教授,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在于我们评论对象的差异。我评价的是一个具体的人,丁在社会学界的学术地位是有公论的,人家的优劣早就放在那里了,我的挑战不过是无稽之谈,无聊之举,甚至还是神经错乱,没人会理我的话。但丁先生评论的可是整个中国经济学界,大家本身就对学术质量的优劣没有一个统一共识(从大陆经济学家对丁的反驳或支持中就可以看到),而且他的这番言论发表的恰是时机,之前郎顾之争对主流经济学的切肤之伤还未痊愈,丁又瞅准时机来撒了一把盐,一大群不懂经济学,不了解中国问题的人却积

4、极的在吹捧支持,反而整个经济学界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站出来反击,但几乎很少有人(除了高小勇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eregionalposition

5、andachieve7先生等少数几位)将此次信任危机与之前的郎顾之争联系起来,考察它营造的恶劣影响,为几名落难的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说几句公道话。正是因为丁评论的中国经济学界是人们一个时期内正激烈讨伐的对象,丁的言论就像干柴一样可以帮助火烧得更旺,当然有人要为其广为传播。所谓中国经济学家面对的信任危机应该追朔到一年前的郎顾之争,近期的丁、邹言论在相当程度上是讨论的另一个涉及如何治学的问题,与什么经济学家的公信力丧失本身就不是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言论即使极端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恰恰在经济学界的多事之秋时发表,又

6、被引申为民众对经济学家的信任丧失,让人感到有些失望,我不得不将这些所有的这些事件都连为一串。要讨论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的信任危机,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从郎咸平谈起,他营造了一个一言堂的气氛,也造就了今天他自己成为中国公信力“最高”的经济学家的神话。在专制主义领域,批评权威是危险的。而在一个相对自由活跃的领域挑战权威往往可以使自己出名。试问“郎咸平”、“丁学良”“侯若石”(清华大学教授,批评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认为他们的改革理论是“嫌贫爱富”)之流在批评他人之前的知名度有多高?现在郎咸平居然

7、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公信力最高的人,也不知他对此结果是否满意。这次《中国青年报》的专题调查,83%的公众支持丁学良的说法。该调查结果显示:14位主流经济学家中,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仅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人,并且郎咸平可以说是一路领先。由于这份调查结果被广为传播,造成的影响极大,但它貌似客观的数字背后的问题极多。这1290多人是如何选定的,地域性、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我们一无所知,它们具有代表性吗?他们能够代表中国公众吗?多大程度上这是媒体的炒作?事实上,你去随机访问时,估计他连张维迎、郎咸平是谁都不知道。总

8、的来说这个调查有极大的混淆视听的作用,强化了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当然这可以服务于郎和他支持者的要求,强化以道德判断取代科学研究的取向,进一步丑化中国经济学家的形象。本人除了对这些“高手”的操盘手腕惊愕之外,剩下的只有鄙夷。所以文章开头我是为丁先生说话的,因为大陆经济学界对他的反驳是如此的“不公道”,同时我又难以认同今天整个社会,或者是舆论所营造的对经济学家的压力,尤其是对说实话的经学家的压力,盲从的社会更加让人害怕。敝人曾有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