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

ID:17983054

大小: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2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_第1页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_第2页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_第3页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_第4页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培根的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培根哲学思想浅谈任课老师:黄明理陈兆芬上课教室:致用118姓名:林春霏专业:海学洋科学号:1********联系电话:1********完成日期:2012.5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

2、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培根的哲学思想浅谈林春霏(河海大学2011级海洋科学类)摘要:培根哲学最为后人称道并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是他的幻象说、归纳法和他的分科理论,而他留给后人的最鲜明的印象,则是他是当仁不让的西方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关键词:培根科学技术新工具归纳法正文:一、关于科学分科西方古有分科传统,比如亚里士多德一生就分别撰写了《政治学》、《生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种种。这在中国的先秦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在宋明大儒那里也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古代固有天、算、农、医之类的分科事实,却少有明确的学科系统

3、和学科概念。西方固有分科传统,但分科也与分科不同,中世纪时,一切以神学为主导,哲学不过是神学的附庸,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奴仆,和中国的以经为本相比,更好似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神学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但也可能成为窒息科学发展的工具,不幸中世纪时代,神学偏偏成了窒息科学发展的工具。培根一反旧说,以新时代成熟者的姿态,担当主张科学分科旗帜的责任。培根的分科方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否定神学的统治地位,坚持神学只能属于上帝和教会。据此,他将学问分成神圣的和非神圣的两大部分。把有关上帝的学问即神学划入神圣圈内——这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对神学的敬重,实际上是对神学地

4、位的限定,让它只能在宗教范围内称王称霸,不要多嘴多舌去管人间俗事。至于宗教之外的事情,则应由科学作主。他将科学列入非神圣的学问范围,俗学管俗事,正好般配。而且他似乎还怕人们对非神圣的说法有什么误解,他不无幽默地写道:“凭借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或者根据人类的知识去证明有关信仰的真理,在我们看来是不妥的⋯.。我们不应该把上帝从神秘之境拉下来,以屈从我们的理性,相反地我们应该提升我们的理性,追求与神的真理相一致。”第二个要点,是他对科学的分科进行过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这些研究,尽管今天看来是有些过于琐碎而且似乎也不够科学,但在当时,无疑是一些大胆而又有益的尝试。loan

5、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培根的分科,其哲学价值大于实用价值,而且直接启发和影响了下一个世纪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创始者们。纵观培根的一生和他的哲学体系,他留给后人最深

6、刻的印象,还是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理论创始人。他的哲学代表作《新工具》,最重视的乃是实验和经验。《新工具》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第一卷第一章第一段,开宗明义,赫然写道:“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得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之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说得确实很经验也很漂亮,置之17世纪之初的西方,就显得更经验也更漂亮了。二、关于幻象说培根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反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旧逻辑,主张建立一套新的逻辑的方法。他的这种新逻辑方法,也就是他的哲学方法。培根认为,在旧的思维方式中,人们常常

7、误入陷阱,其中有4种情况最为令人担忧。这4种情况样样都是防碍人们正确认识科学的路障。他称这4种情况为4种幻想即假相,四种假相的具体内容是:1,“族类假象”。何为族类假象?他说:“族类假象植基于人性本身中,也即植基于人这一族或这一类中。若断言人的感官是事物的量尺,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正相反,不论感官或者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而人类理解力则正如一面凹凸镜,它接受光线既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这种培根式的表达方式,一般中国读者接受起来可能会觉得语言拗口。用通俗的话讲,族类假象,就是人们习惯于

8、用人的感官或心灵作为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