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

ID:18005314

大小:4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12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_第1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_第2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_第3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_第4页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管理考研 改革初衷 改革力量 改革方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改革初衷改革力量改革方向  ——纪念中央“一号文件”三十周年  万绍芬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王郁昭曾任安徽省省长,被称为“农村改革的先行官”  胡德平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镕曾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江苏省省委农工部部长参与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12年初,民商传媒组织召开“历史与现实——纪念‘一号文件’三十周年座谈会”。原中共江西省委

2、书记万绍芬,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德平,原江苏省省委农工部部长吴,原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陈大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杨冠三,全国工商联研究室研究员黄文夫等当年参加农村改革的先驱、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的参与者以及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座谈。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突破的。纪念中央“一号文件”三十周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2月23日,也就是在新一年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号文件”出台后的第23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

3、机》的评论,其中写道:“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这曾是当年改革者们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力促五个“一号文件”出台的历史写照,也是当今深化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困境。  本刊特别选登了座谈会部分发言(按照发言顺序排列),重新回忆和梳理那段波折与勇气共存的历史,无疑是为了温故改革初衷,凝聚改革力量,坚定改革方向。  王郁昭:农民问题永远是根本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

4、众办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间,进行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最后取得全国解放的胜利。整个过程是靠农村包围城市,进行的是农民战争。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

5、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  第二件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靠农民的积累,是靠“剪刀差”从农民手里拿了资金,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工业体系。  第三件事是改革开放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源自农民的创造。没有农村的突破,就没有改革开放。后来,胡耀

6、邦总书记提出“三农问题”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说明农民问题永远是我们的根本问题。  “一号文件”来之不易。它是农村改革成果及经验的综合,也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激烈斗争,最后才有了突破,才形成了“一号文件”,形成了连续五年五个“一号文件”。  文革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我们受“左”的影响和前苏联的影响,搞人民公社,搞了二十年,吃大锅饭,农民再也不愿意忍受这种生活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多年积累的问题到了爆发的时候。用列宁的话说,革命形势的到来有几个标志:第一个就是人民群众再也不能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

7、生产方式过下去了;第二个就是上层建筑再也不能按照原来的统治方法统治下去了。而“真理标准大讨论”解除了思想禁锢,人们开始敢讲话了。这一条非常重要。  这时候农村就出现了“包产到户”。我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农村当了农民。我亲历了社教、四清、下放,对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生活很清楚。平反以后,我当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为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开始主抓农村生产、按劳分配,就是想让老百姓多分一点,生活好一点。  “四人帮”粉碎以后,中央派万里同志到安徽。万里对老百姓非常体贴,他讲以民为本。我的调查报告一到他手里,他马上批准在全

8、省做试验,后来安徽省委又制定了《六条》。这个《六条》现在看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是很需要勇气的。《六条》出来后,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安徽的经验就推开了。“包产到户”、“大包干”陆续都出来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少阻力,也经过曲折的斗争。1979年3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读者“张浩”的来信,说“包产到户”违反了毛主席的指示。对此,万里笑了笑说,不就是一封读者来信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