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

ID:18026058

大小:873.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9-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_第1页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_第2页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_第3页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_第4页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200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视角的理论分析一、有关的理论回顾与评析自产业集群首先在欧洲问世以来,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就不断涌现。其中,韦伯(Webber)的聚集经济理论、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克鲁格曼(P•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论、斯科特(Scott)的交易费用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E•Poter)的集群竞争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典型代表。这些理论分别从聚集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金钱外部性、组织与交易费用、竞争和创新等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

2、力,但不足之处仍十分明显。如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事实上关注的并不是工业聚集的发生机制,而是在假定工业聚集存在聚集经济效应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工业聚集因子影响工厂区位选择的结果。当前,工业聚集效应的解释力日渐弱化,尤其对于高科技产业集群的解释力严重不足。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可以说是比较接近“真理”的,但由于他的概念基础——外部规模经济不能内生地涵盖人类的分工与专业化经济,从而无法解释产业集群组织的演进与发展。今天看来,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本质上是企业外部分工网络经济企业有内部分工与外部分工之分,我们后面将详细

3、分析。。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里,并不使用规模经济概念,他们一般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概念,也就是分工网络经济概念。分工网络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正象美国经济学家杨格所指出的,用规模经济概念代表分工网络经济概念是十分误入歧途的一个工厂规模的大小可能与工厂内的分工水平无关,一个大而全的工厂,可能工厂内每个工人都从事很多专业,因而工厂内分工水平可能很低。而多个小而专的工厂却可能与社会的高分工水平有关(杨小凯,2003)。。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如果把它放到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世界里,就会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

4、最近杨小凯、廖伯伟、张永生等人的厂商规模无关论证明,厂商平均规模与人均GDP、城市化及工业化水平之间既可能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廖伯伟和杨小凯用超边际分析将斯蒂格勒(Stigler)、科斯(Coase)、杨格(Allyn Young)和张五常等人的厂商规模无关论发展后证明,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内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和生产力同时上升,而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之间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下降,而生产力上升。(杨小凯,2003)。而克鲁格曼的集群理论,基本上沿用了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只是他更加集中于强调劳动力市场和中间产品的获

5、利这两方面的所谓金钱外部性的影响。他认为,技术溢出效应仅仅局限于一些高技术聚集体而可以基本忽略,他甚至把技术溢出说成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因而,克氏的理论不仅存在与马歇尔相同的不足,甚至偏离得更加遥远,因为他基本忽视知识或者技术溢出效应的解释因子。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克氏的理论不过重复了诸如马歇尔、韦伯以及其他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而已如他关于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锁定”,就与阿瑟的“新增长理论”密切相关。。波特的集群与新竞争理论,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也最为完整的集群理论。他的“钻石”理论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

6、和综合性。但严格说来,“钻石”模型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集群理论,而只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理论,因为他基本没有解释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成因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

7、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25,而着重阐述的是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而且在波特那里,产业集群未能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给予解释,企业和市场在他那里根本就是黑箱。相对而言,斯科特的理论解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从经济组织演进的角度看,斯科特的理论不仅能够较好地内洽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即分工网络经济,而且能够把许多“非经济”因素如企业家偏好、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和人文特性等融入分析框架中,能够很好地与分工网络经济兼容。我们相信,斯科特的研究视角是一个比较有前景和值得深入研究

8、的视角。因此,我们以下对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组织经济学分析,是沿着斯密、杨格、斯科特、科斯、威廉姆斯、杨小凯的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的逻辑推进的,但决不是他们的理论的简单综合。我们的核心概念是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概念,也即分工网络经济概念,而不是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由科斯开创的交易费用概念和由斯密等倡导、由杨格及杨小凯等人发展的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