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

ID:18061222

大小:27.1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13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_第1页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_第2页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_第3页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_第4页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的比较研究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水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水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准确反映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水环境管理保护和治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水体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监测、调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一定的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做出估计。通过对水质进行评价,确定其污染类型,准确地指出水体当时的污染程度,为保护水体、水质提供方向性、原则性的方案和依据。  由于影响水质的因素很多,且

2、因素与水质类别之间通常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所以迄今没有一种统一的和公认的评价方法。目前应用于水质评价的方法发展了很多,大多是基于传统数学、模糊数学和灰色数学的评价模型,如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局势决策法、物元分析法等[1-2]。单项污染指数法只能评价水体中某种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不能反映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综合污染指数法采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指标作为硬性界限,忽视了这种分类或分级界限的模糊性;而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虽然注意到了这种实际上存在的分类或分级的模糊性,但在各水质污染物指标权重的选择上常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因而存

3、在一定的局限性。  人工神经网络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80年代取得突破并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的非线性模拟技术,是目前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ANN是对人脑神经元巨系统的生理特征和功能的抽象和模拟,具有自适应、自学习的特点,非常适合于研究和解决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从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者开始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建立了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网络、霍普菲尔德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学习向量量化网络等数10多种评价模型,但其中80-90%是基于BP网络模型及其变化模型[2]。  本研究针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以MathWorks公司开发的MA

4、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为平台,建立了基于Levenberg-Marquardt训练算法的BP网络的评价模型和基于LVQ网络的评价模型,分别用大训练样本和小训练样本进行训练,用检测样本评价训练效果及网络模型的性能,比较分析大、小训练样本对网络模型训练的影响以及两种模型的优劣。  在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之中,训练样本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进行模式识别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在训练之中获得的权重,这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处理与最后的结果。在一般的神经网络进行实验中,采用的是小样本的方法,这使得整个模型在训练学习的过程简化了,也使得模型不能够得到足够多的数据来支持他的结论。神经网络又称为人工智能,主要是因为他可

5、以在人为给定的数据中,自主的学习,寻找给定的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从而进行最后给定的数据的分类,如果人为给定的数据量很少,则整个网络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学习,从而在最后判定数据的分类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实验的标准采用XX年6月1日实施的水质评价标准GB3838-XX的评价标准,采用了在标准中的DO、BOD5、石油类、挥发酚、氨氮、高锰酸钾指数,这6项指标作为评价项目。具体标准见表1。  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     检测样本  在实验的数据上,本实验选取参考文献[2]中的水质监测资料作为检验数据,见表2。  表2检验数据单位  训练样本  采用小样本直接

6、使用水质标准,其在二维平面内的投影分布见图1。  大样本采用MATLAB提供的RAND函数在各级评价标准内按随机均匀分布方式线形插生成训练样本,每级生成200个样本,共生成1000个训练样本。对应的目标输出理论值I级为1,II级为2,其他依此类推。其在二维平面内的投影分布见图2  对于BP-LM网络模型,其评价结果属于I级水质的输入,期望输出应为0~1之间的数值;对于评价结果属于II级水质的输入,期望输出应为1~2之间的数值;其他依此类推。  对于LVQ网络模型,其评价结果属于I级水质的输入,期望输出应为1;对于评价结果属于II级水质的输入,期望输出应为2;其他依此类推。  神经网络的原理

7、与结构  原理  BP网络,即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因其采用误差反向误差传播算法(ErrorBackpropagation)而得名,1986年由等人提出。BP算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BP网络是一种分层型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组成。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一层的单元则相互不连接,输入层和输出层的单元数是由具体问题的输入层参数和输出层参数来确定的,而隐含层的单元数则由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误差下降情况等来确定。基本运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