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

ID:18099039

大小:61.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09-13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_第1页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_第2页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_第3页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_第4页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简答论述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题重点N1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15710陕西12上师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来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的大统一,首先要统一思想,针对汉初百家俱存,各执一说的状况,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第二,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国家人才辈出,国家应该积极地去培养人才兴办太学,培养专门学习儒术的治国人才,可使政治操纵教育大权,引领全国重视和学习儒家思想。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国家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通过选举将其真正有才者选出来,经过考核加以分别利用。这是董仲舒针对以前任人唯

2、亲的弊端提出的,要求“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意义:董仲舒的三大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和选拔国家所需的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三大文教政策后来又得到推广和实施,终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养士和取士为基本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封建教育制度。he"governingforthepeople","Nomattertheinterestsofthemasses"conceptunderstandingisnotinplace.Thespecificworktreatswiththedeployment,afewleadingcadres

3、complainthatworkistoocomplicated,toomuchresponsibility,thepressureistoolarge,toomuchemphasisonthedifficultyofthework.Forexample,noncoalmine37N2科举制及影响16711江苏12华东华南14上师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选士制度,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

4、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趋向成熟。二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1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第二,提高了官吏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统一思想,维护稳定发展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二,促进人民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3使人才选拔较为

5、公正客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时务策与诗赋有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文官考试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的。he"governingforthepeople","Nomattertheinterestsofthemasses"conceptunderstandingisnotinplace.Thespecificworktreatswiththedeployment,afewleadingcadrescomplainthatworkistoocomplicated,toomuchresponsibility,thepressureistoolarge,toomu

6、chemphasisonthedifficultyofthework.Forexample,noncoalmine37消极作用在于: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在清末被淘汰。第一,国家只重视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成了科举制的附庸。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考官受贿和考生作弊现象严重;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许多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考场上。第三,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重权威轻

7、创新,独立性弱,依赖性强;形成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N3北宋三次兴学的特点和结果17410天津13山东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令州县立学,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第三,振兴太学,将胡媛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