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

ID:18192178

大小:3.01 MB

页数:116页

时间:2018-09-15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_第1页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_第2页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_第3页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_第4页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说明书秦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一般部分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1.1.1矿井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交通条件概述11.1.2矿区气候条件11.1.3矿区水文及地震情况11.1.4矿区工农业及材料供给21.2井田地质特征21.2.1井田地形地势以及井田的勘探程度21.2.2井田煤系地层概述21.2.3井田地质构造及特征21.2.4矿井水文地质特征51.3煤层特征71.3.1可采煤层特征71.3.2煤的特征82井田境界及储量112.1井田境界112.1.1井田境界确定112.1.2井田赋存特征112.2井田境界和储量计算122.2.1井田钻孔及勘

2、探分布情况及勘探类型122.2.2煤层可采厚度132.2.3工业储量计算132.3工业储量计算142.3.1计算可采储量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储量损失142.3.2各种煤柱损失计算152.3.3矿井可采储量计算16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3.1矿井工作制度17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3.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17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73.2.3各水平的服务年限173.2.4井型校核184井田开拓19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9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194.1.2工业场地的位

3、置20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盘区划分204.1.4主要开拓巷道204.1.5方案比较204.2矿井基本巷道254.2.1井筒254.2.2井底车场及硐室254.2.3主要开拓巷道27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325.1煤层的地质特征325.1.1煤层埋藏条件325.1.2煤的特征32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25.2.1确定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的原则325.2.2确定带区巷道布置335.2.3带区生产系统345.2.4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35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36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376采煤方法386.1采

4、煤工艺方式386.1.1采煤方法的选择386.1.2工作面长度及推进长度确定396.1.3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推进度396.1.4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396.1.5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41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436.1.7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446.1.8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456.2回采巷道布置47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476.2.2回采巷道参数477井下运输497.1概述49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497.1.2煤层及煤质497.1.3运输距离和辅助运输设计497.1.4矿井运输系统497.2带区

5、运输设备选择507.2.1设备选型原则:507.2.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507.3大巷运输设备选517.3.1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51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52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538矿井提升558.1矿井提升概述558.2主副井提升558.2.1主井提升55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57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589矿井通风及安全609.1选择矿井通风系统609.1.1矿井概况60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609.1.3矿井通风类型的确定619.1.4矿井主扇工作方法的选择629.1.5工作面通风方

6、式的选择629.2矿井风量计算639.2.1矿井总风量计算639.2.2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639.2.3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649.2.4掘进工作面需风量649.2.5硐室需风量659.2.6其它巷道所需风量659.2.7矿井总风量659.2.8风量分配669.3矿井风量计算679.3.1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最大阻力路线的确定689.3.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689.3.3矿井通风总阻力729.3.4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72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739.4.1选择主扇739.4.2电动机选型749.5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7、759.5.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759.5.2预防采空区失火759.5.3防水措施76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78参考文献79专题部分深井围岩控制技术研究801软岩巷道围岩控制原则801.1对症下药原则801.2塑性圈原则801.3提高围岩自稳能力原则801.4联合支护原则801.5大断面及避开最大水平应力原则802软岩巷道支护实例812.1巷道地质条件与原有支护812.2巷道破坏原因分析812.3巷道支护措施改进822.4巷道支护措施改进后的效果823支护技术843.1支护方式的选择843.2锚网带支护加固原理843.

8、3锚固形式选择843.4合理锚杆参数的确定844深部沿空留巷的数值模拟分析864.1模型建立864.2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特征分析875深部沿空留巷支护井下试验895.1沿空留巷支护设计895.2井下监测与支护效果分析926深部沿空留巷的支护原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