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

ID:1823964

大小:83.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1-13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_第1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_第2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_第3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_第4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其它相关论文题目:社会性别、族群与差异:妇女研究的新取向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迅速重构的全球化时代。植根于社会建构(socialconstruction)的社会性别差异(genderdifferences),同阶级/阶层、种族、族群(ethnicity)、种姓(caste)、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年龄、文化、语言、地区/地域及国家等社会差异和权力等级,[1]纵横交织,

2、不仅挚肘着世界各地社会与经济变迁的进程,而且伴随各地社会的转变而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女权主义者[2]对这些差异的理论化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她们的共识是,惟有将日渐拉大的种族、族群、阶级差异以及南北之间的全球差距等一并予以考虑,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才能得到更加微妙和全方位的理解。本文旨在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现状来审视和解析这些理论。文章第一部分将简要梳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从普遍走向特殊的历程。接下来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中国妇女中现存的各种差异与权力等级。第三部分侧

3、重于对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做一粗线条的评述。基于前述分析,文章最后将提出几点研究建议。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妇女研究亟待在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情境下来书写和再现妇女,纳入包括族群在内的诸多差异范畴。值此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契机,在探讨民族地区和边区妇女发展政策和实践时不失时机地纳入这些差异,亦已成为摆在广大妇女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挑战。  一、女权主义话语的嬗变:从普遍走向特殊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崛起之初,诸如“妇女”、“压迫妇女”等概念基本上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4、。自西蒙娜·德·波伏娃以来的女权主义经典理论一向用一种普遍化的言语来描述妇女及其面临的问题。社会性别被认为是超越国家、地理、历史及文化界限的,世界各地的妇女因而被普遍视作父权制统治和压迫的对象。缘此之故,“姊妹情谊”也被认为是全球性的(Morgan,1984)。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有色人种妇女和第三世界妇女开始检视建立在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经验之上的欧美主流女权主义理论,挑战其有关妇女特别是关于非西方和非白人妇女经历的同质性话语,并抨击其对妇女之间存在的阶级、种族、族群、性取向等诸多差

5、异缺乏敏感。进入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有色人种/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开始从各自学科出发审视妇女之间存在的各种社会差异与权力关系。[3]她们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解构和对“第三世界女权主义”的理论建构,极大地拓宽了“女权主义”定义本身和整个女权主义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有关知识创造的认识论[4]理论也开始日渐成熟,构成为女权主义著述的又一显著成果。美国知名女权主义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Harding,1986)和唐娜·哈拉维(Haraway,1991)分别建构了“女权主义立场论”(feministstan

6、dpoint)和“处境知识”(situatedknowledge)等概念,用以强调研究者自身所处的由社会性别、阶级、种族、族群等身份认同所决定的社会位置对其知识创造所产生的影响。在哈拉维看来,任何知识都是情境化的产物,因而是特定化、不全面的。为了在作为知识生产特权“主体”的科学家同她们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更公平的关系,她们力主研究者必须表明她们自己的主体位置,阐明其基于诸多差异的“处境知识”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偏见。在她们看来,惟有如此,研究者才能对自己所创造的知识负责。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学者对此取得了认

7、同,并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5]  在当代西方“后学”风潮中应运而生并各领风骚的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理论和后殖民分析方法也对差异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者(feministpoststructuralists)认为,社会性别化的经历由社会性别、种族、阶级、族群及年龄等不同的身份与差异造就的“处境知识”的体现。后殖民女权主义者(postcolonialfeminists)所寻求的则是跨文化的空间和话语来张扬第三世界妇女的理论、实践及主体性(参见胡玉坤,2001a)。例如,亚力山大和莫汉蒂

8、合编的《女权主义谱系,殖民遗产与民主未来》一书着墨于有色人种和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经验、历史及自我反思,并深刻剖析了非西方世界存在的种族、阶级、社会性别、性取向及全球资本主义的剥削等多重压迫,以便提供一个“比较性的,相互关联和有历史根基的女权主义概念”(AlexanderandMohanty,1997)。而后现代女权主义者(postmodernistfeminists)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