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

ID:1826051

大小:3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_第1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_第2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_第3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_第4页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其它相关毕业论文 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其它相关论文题目: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社会学解读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一、“恐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起源于“恐怖娱乐”早在罗马时期,人们就热衷恐怖娱乐,通过在大角斗场观看充满悬念的恐怖角斗:动物之间的残杀,人与动物的残杀,人与人的残杀,让身心得到疯狂的刺激享受。公元106年,图拉真皇帝为庆祝他对达西亚人的胜利,曾在大角斗场拉开过马拉松式的恐怖角斗,时间达117天之久,近万名角斗士参与殊死搏杀。当然,观看表演的人群更是巨大,以至于许多异乡人不得不沿街搭帐篷而居,人群拥挤不堪,许多人被活活踩死

2、。2.发展于哥特文化哥特式是恐怖、黑暗的代名词。自从18世纪贺拉斯·沃尔浦尔在《奥特朗托堡》中,将自己那充斥着叮当作响的盔甲和颓败的残垣断壁的噩梦,用文字描绘出来之后,就为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提供了鲜活的灵感。19世纪以来,英美文坛出现了一批恐怖、神秘题材的作品,展现出对自然、死亡、科技的危惧与反思。玛丽·雪莱创造了伟大的弗兰肯斯坦,让它同吸血鬼一起成为西方“恐怖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人公;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使“哥特式”传遍世界;美国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和死亡诗歌,更是用自己极富创造力的文字将哥特文学故弄玄虚、骇人听闻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之后,哥特式又不断地被引入音乐、服饰等领域

3、。3.成熟于信息传媒19世纪末恐怖文学作品开始被搬上舞台演出,像《德古拉》、《化身博士》等舞台剧都曾风靡一时。等到电影和电视出现后,“恐怖文化”随即被推入影像时代。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和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的大卖,美国掀起了恐怖片的热潮,为观众提供了视觉上的恐怖盛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恐怖文化”对命运未知的恐惧,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担忧未来生活的社会心态,这对“恐怖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推动。而后弗兰肯斯坦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闪灵TheShining》等一大批经典恐怖影片应运而生。五六十年代后,恐怖片中又增添了科幻、犯罪

4、、灾难、恐怖袭击等内容。时下,在信息社会里,“恐怖文化”更是顺着网络延伸和弥漫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俨然成为一种“另类时尚”。目前青少年中流行的“恐怖文化”主要以四种形式存在:恐怖书籍、恐怖影视、恐怖游戏和恐怖玩具。它们以“恐怖”来吸引眼球,让青少年欲罢不能。二、青少年“恐怖文化”流行的动因“恐怖文化”之所以在青少年中流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背景,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恐怖文化”自身的诱引透视“恐怖文化”,其本身就有诱惑青少年的特质。一是贴近实际。青少年中流行的“恐怖文化”,多是人们常常讨论和调侃的话题,尤其是孩子顽皮时,家长经常会用一些妖魔鬼怪等来恐吓

5、,这样无形中便使得恐怖在孩子心中形成了阴影。虽然可能会逐渐认识到这是杜撰,但在一些特殊情景下,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相信它的存在。时下的“恐怖文化”更会将许多闹鬼情节与学校或学生身边的人或事联系在一起,让青少年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二是荒诞的逻辑。“恐怖文化”的内容常常是时空错乱、生死颠倒、人鬼共生,欠缺文学和思想价值,积极的文化含量极其低微,但是恰恰是这样粗糙、牵强的故事结构和荒诞不稽的逻辑,契合了后现代的青少年们。三是表现手法的夸张。“恐怖文化”的惯用手法通常是通过对“墓地”、“幽灵”、“鬼”、“尸”等一些恐怖事物的描写,以“极度心寒、魂飞魄散、零点尖叫、恐怖传说、毛骨悚然……”的刺

6、激形式来夸张表现,刻意制造出神秘情景和紧张情节,通过“吓人”,来让人处于某种近于病态的“恐怖享受”之中。2.青少年的心理迎合恐惧感不仅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心理需要。人们期望通过惧怕情感获得感官快乐,恐怖电影、小说正是通过提供营造恐怖环境的素材,让人们在幻想出的惊险氛围中,得到好奇心和感官上的满足。北京心理研究所主任医师刘哲思认为,“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恐怖文化’被接受的原因,首先是恐怖在人心理上源于自我暗示和联想,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从自身的经历而来的。第二,人们可以根据作品塑造一个恐怖环境,幻想出另一种生活。第三,涉险——危险意识,即人们希望在涉险时本身并没有危险性。第

7、四,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1]。”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为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足,所以更易受害于“恐怖文化”。一是出于猎奇心理。鬼故事和灵异事件,尤其是对神秘和死亡的描绘,极能吸引好奇心重的青少年,在增加他们恐惧感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快感”。同时,由于青少年心理较为敏感,承受能力弱,也容易沉浸在鬼魅故事的恐怖情景氛围中而无法自拔。二是为了寻求刺激。生活的过分优越让青少年不曾受过惊吓的创伤,而“恐怖文化”却让他们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