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

ID:18266785

大小:45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9-16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_第1页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_第2页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_第3页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_第4页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_第5页
资源描述:

《ethercat - 以太网现场总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EtherCAT-以太网现场总线本文深入阐述了基于以太网现场总线系统的EtherCAT(EthernetforControlAutomationTechnology)技术。EtherCAT为现场总线技术领域树立了新的性能标准,具备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系统配置简单,和现场总线系统一样操作直观简便。另外,由于EtherCAT实施的成本低廉,因此使系统得以在过去无法应用现场总线网络的场合中选用该现场总线。1.引言1.1以太网和实时能力2.EtherCAT运行原理3.EtherCAT技术特征3.1协议3.2拓扑3.3分布时钟3.

2、4性能3.5诊断3.6高可靠性3.7安全性3.8EtherCAT取代PCI3.9设备行规3.9.1EtherCAT实现CAN总线应用层协议(CoE)3.9.2EtherCAT实现伺服驱动设备行规IEC61491(SoE)3.10EtherCAT实现以太网(EoE)3.11EtherCAT实现文件读取(FoE)4.基础设施成本5.EtherCAT实施5.1主站5.1.1主站实施服务5.1.2主站样本代码5.2从站5.2.1EtherCATSlaveController5.2.2从站评估工具包6.小结7.参考文献1.引言 现

3、场总线已成为自动化技术的集成组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试验和测试,如今已获得广泛应用。正是由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普及,才使基于PC的控制系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虽然控制器CPU的性能(尤其是IPC的性能)发展迅猛,但传统的现场总线系统正日趋成为控制系统性能发展的“瓶颈”。急需技术革新的另一个因素则是由于传统的解决方案并不十分理想。传统的方案是,按层划分的控制体系通常都由几个辅助系统所组成(周期系统):即实际控制任务、现场总线系统、I/O系统中的本地扩展总线或外围设备的简单本地固件周期。正常情况下,系统响应时间是控制器周期时间的3-

4、5倍。在现场总线系统之上的层面(即网络控制器)中,以太网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水平。该方面目前较新的技术是驱动或I/O级的应用,即过去普遍采用现场总线系统的这些领域。这些应用类型要求系统具备良好的实时能力、适应小数据量通讯,并且价格经济。EtherCAT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并且还可以在I/O级实现因特网技术(参见图1)。图1:传统现场总线系统响应时间在现场总线系统之上的层面(即网络控制器)中,以太网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水平。该方面目前较新的技术是驱动或I/O级的应用,即过去普遍采用现场总线系统的这些领

5、域。这些应用类型要求系统具备良好的实时能力、适应小数据量通讯,并且价格经济。EtherCAT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并且还可以在I/O级实现因特网技术。1.1以太网和实时能力 目前,有许多方案力求实现以太网的实时能力。例如,CSMA/CD介质存取过程方案,即禁止高层协议访问过程,而由时间片或轮循方式所取代的一种解决方案;另一种解决方案则是通过专用交换机精确控制时间的方式来分配以太网包。这些方案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快速准确地将数据包传送给所连接的以太网节点,但是,输出或驱动控制器重定向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读取输入数据所需要的时间都要

6、受制于具体的实现方式。如果将单个以太网帧用于每个设备,那么,理论上讲,其可用数据率非常低。例如,最短的以太网帧为84字节(包括内部的包间隔IPG)。如果一个驱动器周期性地发送4字节的实际值和状态信息,并相应地同时接收4字节的命令值和控制字信息,那么,即便是总线负荷为100%(即:无限小的驱动响应时间)时,其可用数据率也只能达到4/84=4.8%。如果按照10µs的平均响应时间估计,则速率将下降到1.9%。对所有发送以太网帧到每个设备(或期望帧来自每个设备)的实时以太网方式而言,都存在这些限制,但以太网帧内部所使用的协议则

7、是例外。2.EtherCAT运行原理 EtherCAT技术突破了其他以太网解决方案的系统限制:通过该项技术,无需接收以太网数据包,将其解码,之后再将过程数据复制到各个设备。EtherCAT从站设备在报文经过其节点时读取相应的编址数据,同样,输入数据也是在报文经过时插入至报文中(参见图2)。整个过程中,报文只有几纳秒的时间延迟。图2: 过程数据插入至报文中由于发送和接收的以太网帧压缩了大量的设备数据,所以有效数据率可达90%以上。100Mb/sTX的全双工特性完全得以利用,因此,有效数据率可大于100Mb/s(即大于2x1

8、00Mb/s的90%)(参见图3)。图3: 带宽利用率的比较符合IEEE802.3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无需附加任何总线即可访问各个设备。耦合设备中的物理层可以将双绞线或光纤转换为LVDS(一种可供选择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4,5]),以满足电子端子块等模块化设备的需求。这样,就可以非常经济地对模块化设备进行扩展了。之后,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