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

ID:18269558

大小:72.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9-16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_第1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_第2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_第3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_第4页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化人生诗词与书法——邓碧泉诗词赏析之五艺术是相通的,无论诗词或是书法,绘画或是音乐,在艺术家的眼中,它们虽给人视觉或听觉、色彩或旋律的不同感受,但对于欣赏者的心灵震撼,却都是源于同样的对美的认同。在艺术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推崇这样的相通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于从不同的艺术种类吸取美的灵感”。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得草书之神,便是最好的佐证。碧泉先生长期习练书法,于点画使转中参其形,于筋骨张弛间寻其髓,于体势章法外摄其神。可以说,他对于书法艺术的修习,不仅涵养了他的气质,也拓展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美的感悟。他常说:“诗词与书法,术有不同,道者一。”在诗词和书法的

2、创作过程中,他也自然地26诗化人生将对二者的感悟相互融通,使他的诗词与书法创作相得益彰。唐多令书法用笔单色画图宏,无声曲韵浓。大书家、笔下春风。酣畅淋漓书物象,精妙处、用中锋。指实掌心空,肘垂肩膀松。笔稳操、运腕从容。凝静深思佳境入,与太极、略相同。有人说,中华书法艺术就是单色点画构成的图画,是线条流淌出的无声音乐。碧泉先生正是用此诗探讨书法之所以“单色画图宏,无声曲韵浓”的原因,借以阐述他对书法用笔的领悟。笔法是书法艺术的26诗化人生基本功,如果没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娴熟的运笔技巧,就不可能运用粗细、浓淡、强弱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出协调的色彩和情调,挥洒出圆活妍润的神采。因此,诗人说:“酣畅

3、淋漓书物象,精妙处、用中锋。”前人所说的“戈戟铦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其精妙之处关键在于用笔,尤其是“笔笔中锋”的笔法。下阕诗人用写实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用笔的动作要领——“指实掌心空,肘垂肩膀松。笔稳操、运腕从容。”其实,这也是他持之以恒习练的正确笔法,正因为这样严格的练习,他的书法作品才使方家常称道“中锋行笔,圆满可观”。倘若读者以此感觉此词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那就错了,全词最为精妙传神的“诗眼”是末尾两句——“凝静深思佳境入,与太极、略相同。”凝神静气,渐入佳境,这种微妙的感觉似与太极拳相同。读之平和自然,然形似乎?神似乎?似太极?似诗词?瞑目而思,才感到但凡传统文化,无论太极、书法

4、、诗词抑或其他,均是“形略同而神相通”。——这正是诗人要表达的“道者一”的哲理意境。韵律林语堂先生曾说:“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26诗化人生无论是音乐的节奏旋律,还是小说的跌宕起伏;无论是书法的短长疏密,还是诗词的张弛有度。其中都蕴含着一种节奏与韵律的美感,使人陶醉其中。看张旭的狂草,这种感觉尤盛。让心意随着墨迹而行,时而疾行如流水行云,时而回锋如悬崖勒马;时而张扬如长锋出鞘,时而收敛如锥勒石,在那一张一弛、一疾一缓中带给人一种如醉如痴的心灵感受,这就是韵律的美。诗词也一样,尤其是长短句的词,形式上有着长短疏密的句式,也有着抑扬顿挫的平仄;内容上有着起承转合的意趣,更有着诗外留音的

5、意境……无一不流淌着韵律的美。鹊桥仙观赏书法有形书法,无声音乐,点画传神笔意。淡浓疾涩总相宜,功力够、润圆通体。26诗化人生白云出岫,凤凰展翅,寓在静形动势。淋漓酣畅色丰盈,和谐曲、韵生笔底。这是一首观赏书法的小令,讲述了碧泉先生读帖的体会。其中不仅表达了书法与音乐相通的和谐韵律之感,也明确地指出了产生这种韵律感的原因——“淡浓疾涩总相宜”、“寓在静形动势”。正是淡与浓、疾与涩、静与动的变化,形成了书法的韵律美。而在这首描写书法的诗词中,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已经自然地将这种体会融入了诗词。章法上,有“有形书法,无声音乐”的咏叹之宏,也有“点画传神笔意”的阐释之微;句法上,有“淡浓疾涩总相宜”的

6、一字一意之密,也有“功力够、润圆通体”的断句之疏;虚实上,有“白云出岫,凤凰展翅”的比喻之虚,也有“寓在静形动势”的说理之实;形意上,有“淋漓酣畅色丰盈”的色彩之形,也有“和谐曲、韵生笔底”的和韵之思。正是这些宏与微,疏与密、虚与实、形与意,无形中形成了诗词自身的韵律美感,令读者读起来感到自然畅快,从中26诗化人生得到美的享受。读罢不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诗人只是在讲述书法与音乐的共性吗?诗词本身不也正如诗人所讲的“淡浓疾涩总相宜”吗?也许,这才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吧!有人说:“书法是作者心灵的律动。”此言不虚。曾有人试图从书法的点画结构、干潮虚实、进退快慢中希望通过量或质的分析明白其韵律产生的

7、原因,但都失败了。也许如同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承载了太多文化因子的千年国粹,已远非单纯的视觉感受那么简单。蔡邕在其所著《九势》中写道:“书夫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见书法的韵律源于一种自然和谐、阴阳互济的变化。就像音乐,高亢与沉吟、急促与舒缓,给人一种呼吸的感觉,自然畅快。倘若只快不慢,或只亢不低,则让人感觉呼吸困难,成为“断气”音乐。同样,书法若如此,也就失去了韵律感,不再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