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

ID:1828402

大小:3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3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_第1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_第2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_第3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_第4页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学农村研究毕业论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社会学农村研究论文题目: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财政的改革路径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转变,然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已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大障碍。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地方公共物品的理论框架,结合现行财政体制和农村消费主体的特点,并在一定的实证结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地方财政的地位与职能,同时提出改革途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地方财政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

2、产品是相对于农民或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而言,由农村社区集体共享的产品,和一般公共产品一样也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亦日益增加,加快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与效率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正确的政策选择。目前,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的研究,其视角多立足于公共品非排他与非竞争性的基本特征,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角度入手,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能与作用,并没能结合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

3、给中的一些具体实际,将农村公共产品与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加以更为清晰的界定,这就造成了理论研究和财政体制改革实践中的诸多不足。本文结合当前财政支农体系与农村消费主体等主要实际,在一个修改的地方公共物品理论框架内,总结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机制,以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主体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设想与方案。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强,包括财政支出、国家固定建设投资、金融资金、国债资金等项目。1998年—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350多亿元。

4、2004年中央各项财政支农资金为2626亿元,2005年这一数字为2975亿元,2006年则增加到创纪录的3397亿元。然而,在这一系列数字下,中央财政作用不足、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品的地方财政缺位,造成了总体供给不足、局部供给不均衡以及供给效率低下的三大困境。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总体有效供给不足  总体的供给不足与局部的供给过度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中央的财政支出作为国家强制性地实施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其财力规模还没有能力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考察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纵向比较,我国财政

5、收入占GDP比重总体趋势是下降的,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1.2%,1985年为22.4%,1995年下降到最低点,仅为10.7%,从1996年开始年逐渐上升,到2004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3%;横向比较,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府财政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8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35%、47%、40%、49%和37%;1997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6、的这一比重分别为28%、19%、18%和21.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5%.  而且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我国财政资源配置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倾向明显,1980年以后,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数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0%左右,并呈现下滑趋势,2002年下降到最低点,仅占5%.财政资源主要支持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农村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都极度匮乏。  另一方面,县乡的财政困难与资金滥用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陷于停滞发展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全国83%的村不能饮用自来水,13%的村不通公路,交通

7、设施落后;53%的村不通电话,农村用电电压不稳、电价偏高(平均为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尽管有93%的村能接收电视,但信号相当微弱;农村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几乎空白,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网”,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只占有全国20%的医疗资源。与此同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局部过度,如在贫困地区建造的高档楼堂馆所、休闲场所,以及在个别地区追求政绩进行的形象工程,却严重占用了支农资金。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局部供给不均衡  经济发展在区域上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均衡。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乡区域内的公共

8、需要由县、乡政府提供,这往往包括提供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等多种地方公共需要,同时还要支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如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央、省、县、乡镇承担的比重分别为2%、11%、9%和78%.这些事权,大都刚性强,所需支出基数大、增长快。而县、乡政府的财源多来自本地经济总量,增长小且零星分散难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