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

ID:18406919

大小:13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17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大 刑法学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刑法学名词解释 1.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2. 刑法体系—即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3. 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4. 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规范本身需要明确界限,或者为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出的有关刑事司法解释的原则性分歧而进行的解释。5. 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6. 司法解释—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7. 文理解释—就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

2、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8. 论理解释—就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10. 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愿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11. 限制解释—是根据立法愿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12.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1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14.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

3、权的组成部分。15.属地原则—亦称领土原则。即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邻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适用本国刑法。16.属人原则—亦称国籍原则。即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17.保护原则—亦称自卫原则。即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否认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有适用本国刑法。18.普遍原则—亦称世界原则。即以保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

4、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19.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天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五湖四海适用的问题。20.从旧原则—即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没有溯及力。21.从新原则—即按照新法处理,新法有溯及力。22.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按照旧法处理。23.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按照新法处理。24.犯罪—是指仅从犯罪的本质的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

5、及犯罪的特征。25.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6.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27.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28.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29.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30.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

6、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31.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32.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并且对社会有害的行为。33.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34.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35.危害结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36.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

7、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37.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8.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39.犯罪主体的特殊—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40.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41.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42.犯罪的故

8、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43.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改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44.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45.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