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

ID:18548039

大小:317.5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09-19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_第1页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_第2页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_第3页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_第4页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泄泻孔炳耀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2006.10.2教学要求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了解泄泻与腹泻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内容;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2006.10.3一、概述[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2006.10.4[病名]泄: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

2、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医旨绪余·泄泻辨》:“愚谓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2006.10.5[历史沿革]本病首载于《内经》,称本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论述全面,这后世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提出“下利”之病名,包括泄泻与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唐宋以后正式提出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导致泄泻。2006.10.6秦汉——《内经》:称“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

3、、大瘕泄五种泄泻。病因有风、寒、热、饮食起居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喜则散,怒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气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提出情志失调病因说。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认为各种类型的泄泻,皆离不开湿。“故湿之气……相乘而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明·张仲景《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

4、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利水治泻,习惯称为“利小便则实大便”。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具实用价值。清代值得一提的是,林佩琴《类证治裁·泄泻》中对真阳虚而泄泻(五更泻),其论理法方药,有重要参考价值。2006.10.7[范围]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

5、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有一种医学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习惯也称慢性肠炎、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临床常见;另有一类需引起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2006.10.8[证候特征]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

6、,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2006.10.9二、病因病机2006.10.10病机关键:脾虚湿胜。“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医宗必读》)。”“脾土强者,自能制湿,无湿则不泄。若脾土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泻由脾湿,湿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至于肝郁乘脾,肾虚无能助脾而致泄泻者,虽与肝肾有关,倘若不累及于脾,亦无泄

7、泻之疾。”2006.10.11泄泻的病理属性:有寒、热、虚、实之别。急性暴泻——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病属实证。慢性久泻——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脾虚加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2006.10.12(一)实——湿胜1.感受外邪:(以湿邪最多见)以湿邪为主,长夏多湿,或久住湿地,或汗出入风,加之感受寒邪,导致寒湿困脾,寒主收引,湿性重浊下行,清浊不分,大小肠化物传导失职,而致泄泻。风邪夹寒湿,暑湿,侵袭肺卫,由表入里,脾胃升降失司,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