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

ID:18583142

大小:12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19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零一三年高三十一月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1.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

2、。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1934年,古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

3、展。”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B.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C.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而来的D.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4.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C.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5.“元起朔方,固已

4、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理藩院B.中书省C.宣政院D.行中书省6.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A.提高官员素质B.完善办事程序C.减少决策

5、失误D.牵制内阁权力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8.甲午战争进行时,恩格斯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9.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价康梁变法)说:“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

6、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之积弊,虽圣人,吾知其不能矣。”上述材料表明宋伯鲁A.主张变法应全面彻底B.批评康梁因循圣人之道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认为变法无法革除积弊10.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B.经历时帝制的腐朽C.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D.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1.张海鹏先生在《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中认为:

7、“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皖,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巳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C.“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D.“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12.傅国涌在《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主角与配角》中说:“自其主义言之,虽有急进与渐进之别,而爱国之本义则同,然略知二派之内幕者,则因其持论之异同不相下,运动进

8、行之各相妨碍。”这段话评说的“二派”是A.顽固派与洋务派B.维新派与立宪派C.革命派与立宪派D.问题与主义之争13.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