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

ID:18615703

大小:235.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9-19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_第1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_第2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_第3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_第4页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一、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由东北林业研究所筹备处、东北土壤研究所筹备处、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农产化学研究室土壤微生物部分合并组成,是以林业、土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为基础的生物学、地学研究所;1987年更改为现名。半个多世纪来,本所积极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林业和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共获得科技成果49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24项,省、部级科技奖179项,出

2、版专著267部,发表论文6108篇,其中SCI论文545篇,授权专利101项。2001年,本所被中国科学院批准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进一步凝炼了学科发展方向:围绕国家农业、林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应用生态学的发展需要,在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开展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森林生态学、农田生态学和污染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为我国主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关键技术。本所二十一世

3、纪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应用生态学研究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生态学研究中心。本所设有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单元;在不同地带、不同类型地区设有七个研究基地: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沈阳生态试验站、会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清原森林生态试验站、大青沟生态研究站、沈阳树木园,并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生物标本馆。本所现有职工29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4、、研究员43人、副研究员与高级工程师80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04人;本所设有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学、森林培育、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生态学、微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28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2人、硕士研究生154人、在站博士后23人。28本所与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日本等4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科研机构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与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共建活动。二、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与研

5、究内容(一)定位针对国家生态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生态学学科发展前沿,以典型生态系统地上森林植被与地下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结构与物种共存机制、关键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管理与景观生态过程调控等的创新性研究,阐明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地上植被与地下土壤生态功能的适应与反馈机制,发展森林生产力与生态服务功能协调发展的调控方法与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二)研究方向1.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结

6、构与物种共存机制;2.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关键生态过程;3.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景观生态过程调控。(三)主要研究内容1.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动态及共存机制以吉林长白山站、辽宁清原站、内蒙大清沟站和乌兰敖都站、湖南会同站等为主要研究平台,采用统一的方法与标准,研究不同演替阶段、不同起源、不同环境梯度下森林植被和地下土壤不同生物类群的组成特点、时空格局及动态;依据食物网理论,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现代分析手段(如13C和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NA-SIP技术、PLFA-SIP技术

7、及高通量序列技术),研究森林土壤食物网组成结构、能量转移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揭示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土壤动物-微生物互作机制、森林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联网对比,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地上与地下生物类群间的关系及相关的生态学过程,分析造成各种异同的原因和机制,验证密度制约、生态位分化、中性过程等理论对地上、地下不同生物类群共存关系的适应性,发展相关理论。2.森林-土壤交互作用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与耦合机制28以长白山站和清原站为主要观测和研究平台,以东北地区典型天然林和次生林系

8、统植被与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个体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植物组织、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等不同水平上和尺度上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中碳、氮、水循环及水热驱动的耦合作用研究。其中,在植物组织水平和分子水平上主要研究光合和呼吸过程中的碳、氮、水耦合效应和机制;植物个体水平上主要研究影响植物生长、净生产力的碳、氮、水耦合效应和机制;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从森林植被到土壤,碳、氮、水循环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和反馈效应;在景观尺度上研究碳、氮、水耦合效应和机制的区域分异规律。针对全球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响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