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

ID:18634967

大小:312.06 KB

页数:94页

时间:2018-09-18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_第1页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_第2页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_第3页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_第4页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_第5页
资源描述:

《时间与自由意志(柏格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心理状态的强度§1.意识状态能有力等能够有增有减,我们甚至还听说过,一个数量上的差异吗?人们普通承认意识状态、感觉、感情、热情、努感觉可比同类的另一感觉强二、三、四倍。后面这个论点是心理物理学家所主张的,以后将加以讨论。但是,说一个感觉比另一感觉强,说一种努力比另一种努力大,因而主张在纯内心状态之间有数量上的差异,则甚至对于反对心理物理学的人们说来,也看不出什么害处。并且常识在这一点上毫不迟疑地宣布判决。人们说他们感觉很热或不大热,很悲伤或不大悲伤,而这种对于多少的分别即使应用于主观的事实上

2、和不占空间的对象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不清楚的地方,牵涉到一个比乎常所假定的重要得多的问题。§2.这样的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说一个数目比另一数目大些,或说一件东西比另一件大些,我们很清楚我们指的是什么。因为在这两种情形下,我们所指的是两个不等的空间(这点容后再细述),而我们把容得下另一空间的那个空间称为较大。可是一个强度较大的感觉有什么法子容下一个强度较小的感觉呢?难道说,较强的感觉在意义上包涵较弱的感觉吗?难道说,只有在事先经过同一感觉各较弱阶段的条件下,我们

3、才能达到较强的感觉吗?难道说,这里所涉及的也是容者和被容者的关系吗?强度有大小,这确实好象是常识的看法;但是如果把这种看法当作。一种哲学解释而提出来,则我们就不免要陷入循环论证的泥坑。因为毫无疑问,在数目的自然级数中,后来的数目超过以前的数目。但是数目所以能被排成一个由小而大的次序,正是由于数目之间彼此发生容者和被容者的关系,因而我们觉得我们能够准确地解释,一个数目是在什么意义上大于另一数目。那末问题就在于我们怎样能够把那些彼此不能重迭的强度构成一个这样的级数,又在于我们凭什么标志来判断这个级数中

4、的各项目是(比方说)由小而大,而不是由大而小。但这样就总会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可把强度当作大小看待呢?§3.在广度性大小和强度性大小这两种数量之间,有人认为有区别。人们通常辨别两种数量:一种是广度性的和可测量的;一种是强度性的和不可测量的。但人们又认为对于第二种数量可以谈论其强度上的大小。这种做法只是逃避困难而已。因为这两种数量既然都被称为大小,又被认为同样地可增可减,人们就从而承认二者之间有些共同的地方。但从大小这个角度来看,在广度性的和强度性的之间,在占空间的和不占空间的之间,能够有什么共同的

5、地方呢?倘若我们在广度性的、可测量的事物方面,把容者称为较大,被容者称为较小,那末当没有容者与被容者的时候,为什么还说什么数量与大小呢?倘若数量可增可减,倘若我们在数量中看见(比方说)少的在多的之内,那末这样的数量岂不是正由于这个缘故才成为可分的,因而成为占空间的吗?岂不是我们一谈起非广度性的数量,就是自相矛盾吗?但是对于把纯粹强度当作大小,当作一种好象占空间的东西,常识的看法同哲学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不仅使用相同的字眼,而且不管我们想起较大的强度或想起较大的广度,我们在两种情况下所得到的印象是

6、类似的;“多些”、“少些”这些字眼在两种情况下都引起相同的观念。如果我们要问这个观念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在意识中所得到的仍是一个有关容者和被容者的影象。我们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一种在强度上较大的努力想象为(比方说)一卷较长的线,或一根在放松时会占较多空间的发条。在强度这个观念里,甚至在用以表达强广的字眼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影象,它有关一种起先收缩而后来开展的东西;会发现一种影象,它有关某种在实际上占有空间的东西,并且有关(若可这样说的话)一种被压缩了的空间。这种种使得我们相信,我们在把强度性的东西翻译为广

7、度性的东西;使得我们相信,我们对于两种广度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模糊的直觉,并且使用这直觉来比较两种强度,或者至少使用这直觉来把这番比较表达出来。可是难于确定的恰恰是这种心理过程的性质。§4.人们企图用客观原因来辨别强度;但我们虽不知道原因的大小或性质,也可辨别强度。我们一旦从这方面设想就会即刻得到一个解决办法。感觉,或自我的任何状态,是一些客观的(因而可测量的)原因所引起的;解决办法在于用客观原因的多少与大小来界说感觉的质,也可辨别强度。较强的光觉无疑地是较多的光源产生的,或无疑地可以这样被产生,假定

8、光源彼此相同又离眼睛一样远近的话。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了,我们判断效果的强皮时并不知道原因的性质,更不知道原因的大小。反之,我们往往根据效果的强度才提出一些假设,来说明原因的多少和性质;从而来改正我们感觉的判断,因为感觉起先把原因看得不关紧要。自我事先有过这样一个状态:在感觉到效果的同时,它知道了原因的整个情况。如果说我们在判断强度时是把自我的实有状态跟这种事先状态加以比较,则我们是在进行无谓的争辩。我们的进行过程很多时候无疑地是这样的;但照这样讲并不能说明根深的心理现象在强度上的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