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

ID:18635624

大小:10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0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_第1页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_第2页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_第3页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_第4页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编号:高邮市教育科学微型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研究课题类别:基础教育所属领域:课堂教学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申报日期:2013年7月28日高邮市教育局教科室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课题主持人姓名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82.9.2行政职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讲师研究专长课程教学研究最后学历本科最后学位学士电话工作单位E-mail通讯地址邮政编码225600“十一五“或“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D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参加校级课题:《电工基础》教学有效性探究

2、结题论文或论著名称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核心成员姓名工作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课题组中的分工高邮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课程教学研究副组长兼子课题(1)责任人高邮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协调、整理分析高邮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兼子课题(3)责任人高邮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收集、应用实践高邮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课程教学研究副组长兼子课题(2)责任人高邮中等专业学校讲师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收集、应用实践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一

3、)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社会性惰化”是指在小组团队合作过程中没有因合作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反而却降低了个人学习效率的现象。“社会性惰化”会严重降低团队合作效率,参加团队活动时原有的个人能力只能发挥一半的能量。其理由是参加团队活动时会发生“丧失协调”和“降低责任感”现象。“丧失协调”是指在同一时刻难以以集中每个成员的注意力。“降低责任感”则指因个人的贡献度不明确而把事情推托给

4、他人。这种“社会性惰化”不仅会削弱整个团队的力量,而且能使团队中其他认真做事的成员们失去斗志,甚至有可能会使团队的力量完全瓦解。(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社会惰性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Ringelmann在1927年的实验研究。他在研究中首次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效率反而减少,因此后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Ringelmann效应。遗憾的是,当时Ringelmann并没有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直到1972年Steiner才对这种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这种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

5、,个人努力程度下降,个体在团队中的实际表现与潜在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1974年,Ingham等人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在排除了协调性丧失因素的效应后,仍然观察到了个人的努力程度随着团队成员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因此倾向于认为社会惰性主要源于动机性丧失。Latane等人在1981年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认为团体中个人努力程度的下降并不是由于身体疲惫所致,而完全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反映,所以Latane等人把在团体工作情境中,由动机性丧失引起的个人努力和贡献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此后的研究者对社会惰性也进行了

6、相似的定义。1995年,Comer提出了知觉到的惰性概念,认为个体是否意识或注意到群体中社会惰性现象的存在会影响个体实际社会惰性行为的产生。如果个体在评估群体成员行为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社会惰性行为的存在,其努力程度与绩效水平不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了对社会惰性概念内涵广泛的争论,这种争论目前还在继续。二、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小组学习模式现在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团队就会出现“社会性惰化”问题,通过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模式,使课堂教学不断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课题的研究将进

7、一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讨论,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从传统的“教”的方向积极向“引”的方向发展,所以要实现这种种转换必需要克服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一、研究的目标:1、收集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案例。2、分析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产生原因。3、探索解决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方法。4、收集各类解决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得与失案例分析。5、确定克服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的方法。二、研究的内容:1、子课题⑴: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的现状研究①分组的

8、目的及方法研究②学生主体参与合作的意识研究2、子课题⑵: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产生原因研究3、子课题⑶:解决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策略研究①教师与学生在小组学习模式中定位问题研究②课堂导向与课堂教学在解决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上的关系研究3、研究的重点:小组学习中“社会性惰化”问题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