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

ID:1873319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3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_第1页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_第2页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_第3页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_第4页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龙胆石斑鱼的养殖龙胆石斑鱼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澳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近几年,其人工养殖在台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亦开始引进开发龙胆石斑鱼人工养殖。同时,龙胆石斑鱼在游钓业上亦是颇受欢迎的对象。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龙胆石斑鱼体型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7倍-3倍,背鳍xi-15、臂鳍iii-7、腹鳍i—5,胸鳍16、尾鳍17,尾鳍后端为园形。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2粗棘,头部除吻端及上下颌外均被细小部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除腹鳍外,各鳍呈黄色,并布满

2、黑色小圆点,体侧有5-7条横向斑纹。龙胆石斑鱼口裂大,下颌稍突出,上颌能伸缩,上颌骨后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端具若干犬牙,其后具一丛能倒状的牙,两侧外侧为稀疏小犬牙,内侧为绒毛齿带,下颌前端具有与上颌相对的犬牙,其后具多行能倒伏的牙,两侧牙2行排列紧密。 2.栖息习性:   龙胆石斑鱼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成鱼和幼鱼会出现在河口半咸水水域。该鱼为中下层底栖鱼类,性凶猛,地域性强,成鱼不集群,白天经常栖息于珊瑚丛、岩礁洞穴、沉船附近,有海底掘洞穴居的习性,夜间觅食。喜石砾底质,海水流畅的海区,是广盐性珊瑚礁鱼类,在盐度 11-41‰的海水中

3、都可以生存,最适盐度为25~35‰,盐度低于5‰会死亡,在淡水中最长可忍耐15分钟。适宜水温为22℃-3o℃,而当水温降至2o℃食欲减退,降至15℃以下则停止摄食,不游动。喜光线较暗区域,在网箱养殖时喜沉底或在网片折皱处隐蔽,体色随光线强而变浅,弱而变深。对海水溶解氧的要求不高,25℃水温时,耗氧量为1.99 ±0.53μg/g.min, 比真鲷的4.65±0.81μg/g.min少得多。 3.食性:   龙胆石斑鱼的仔鱼、稚鱼、幼鱼摄食微型、小型的浮游动物,成长后仍保持肉食性。主食甲壳类(尤其是龙虾)、海胆、鱼类。小海龟,甚至小鲨鱼。龙胆石斑鱼摄食属偷袭型,摄食方式为一口吞下,通常在水

4、体的阴暗角落或珊瑚礁及其它岩礁中隐蔽起来,当发现猎物时,利用岩礁、石块的掩蔽作用,用一侧眼睛紧盯着猎物,并不断调整自身的方位和姿式,慢慢地靠近猎物,力求自身头尾与猎物头尾同处一直线或一平面上,尾部呈s形弯曲,一旦进入攻击距离时,便突然迅猛出击,咬住猎物,通常咬住猎物的头部,随后吞下猎物,但有时咬住猎物的其它部位时,也要在口中进行调整直到把猎物从头部吞入为止,若猎物规格较大无法吞下,也可能咬住后又放弃猎物。4.生长习性:   龙胆石斑鱼生长快速,从6cm左右的鱼苗养到1kg,只需7个月-8个月,1kg以后生长速度更快,只需二年就可长到3kg-6kg。据记载,野生捕获的个体最重可达280多k

5、g。龙胆石斑鱼是做生鱼片的最佳鱼类,上市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在台湾一般上市规格在6-8kg。 5.繁殖特性:龙胆石斑鱼为雌性先熟型的雌雄同体。在生殖腺发育中,卵巢部分先发育成熟,为雌性相,继而随着鱼体生长,部份鱼即发生性转化,雌性变为雄性,亦即龙胆石斑鱼最初成熟时(野生鱼3龄,人工养殖2龄)为雌性,鱼生长到一定年龄(野生鱼4龄-5龄,人工养殖3龄)变为雄性,故雄性亲鱼较难得到。为解决人工繁殖中雄性亲鱼不足,现采用埋植法将17α-甲基睾星酮植入鱼体,来诱导龙胆石斑鱼提早“性转变”,获取有生殖功能的雄性亲鱼。在非繁殖季节判定其雌雄较其它石斑鱼难,在繁殖季节雌性鱼腹部膨大,并有三个孔,从前至后依

6、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生殖孔呈暗红色向外微张,自开口处有许多细纹向外辐射;而雄鱼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龙胆石斑鱼为多次产卵型,其产卵量与亲鱼的年龄、大小、营养状况。环境因素及其它条件有密切关系,差距较大,每尾雌鱼的产卵一般在 10万粒60o万粒之间。受精卵为圆球型透明无色的分离浮性卵。一般产卵行为发生在夜晚6时至次日清晨2时,开始时雄鱼追逐雌鱼,以后两鱼靠近,并排游泳,然后头及前半身跃出水面再排卵、射精,行体外受精,正常情况下可连续产卵3天。受精卵孵化时间受温度、盐度影响甚大。水温28℃-30℃下孵化约需20小时,随温度升高,孵化时间缩短,但水温低于16℃或高于34℃,胚胎发育出现畸

7、形或大量死亡。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25-3 3.5‰,受精卵于15‰盐度以下的孵化率为o,盐度30‰之孵化率最佳,可达9o%,三天后的成活率为48%,而在盐度35‰时孵化后第一天成活率为65%,而25‰以下时一天内全部死亡。在开展人工繁殖时,由于雄鱼精量少,雌雄亲鱼应按1:1-3比例搭配,并通过注射一定剂量的催产激素,使之自然产卵。剂量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o国际单位~500国际单位/kg鱼体重及黄体生成激素(lhrh-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