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ID:1877429

大小:3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_第1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_第2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_第3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_第4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原鲁迅”:在承传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内容提要】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了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

2、“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关键词】“原鲁迅”跨文化对话双重承传双重超越  日本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先生的名著《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从探讨亚洲不同于西方的近代(现代)性,或者说是从探讨亚洲不同于西方的近代(现代)的独特性的角度探讨了鲁迅的独特价值,认为鲁迅的价值就在于他形成了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通过鲁迅在日本留学而与西方近代相遇,特别是与尼采的个人主义相遇而形成的,并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和文学的原型的“原鲁迅”,鲁迅1906年从仙台来到东京从事《新生》文

3、艺运动所准备的几篇评论,奠定了后来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基本原型与框架。这的确是至论。不过伊藤虎丸的观点仍然是建立在(西方)冲击-(东方)回应的框架上,虽然他强调了竹内好先生提出的鲁迅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所坚持的“回心”/“抵抗”(坚守自我,与日本的“转向”/成为一个“优等生”相对)的文化态度,但是对于鲁迅“个”的思想中主体所承传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仍然重视不够;同时“西方”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择取又不断扬弃,充满多重复杂内涵与向度的场域。也就是说,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西方(文化)与否定固有

4、(文化)传统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正是在他对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承传与双重超越中,才形成了这一“原鲁迅”。  早在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阅读《天演论》时,他与西方近代的相遇便已经开始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给他打开了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天道变化,不主故常”、“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世界观则使他开始冲破“天不变,道亦不变”循环的或轮回的历史观的束缚,从而开始树立起一种进化论的世界观;并且回应着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思潮,开始把个人的郁积汇入到民族的郁积中,以一个“科学者”的

5、形象投身于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时代大潮中。1902年到达日本后,无论是他于1903年开始在《浙江潮》上发表《中国地质略论》《说钼》等科学论文和翻译改写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等科幻小说,还是后来在宏文学院结业后,选择医学作为他的职业,都是他的这一“科学者”志向的体现。然而鲁迅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唯科学(自然的进化与物质的进步)主义者,他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目的还在于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1](P164)。也就是说他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来接受,而同时作为

6、一种伦理与思想来接受,已经开始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区别开来,在简单的进化决定论中看到了自然和社会进步与演化中的复杂性。在同时期写作的《中国地质略论》中更明确地指出:“盖以荒古气候水陆之不齐,而地层遂难一致。犹谭人类史者,昌言专制立宪共和,为政体进化之公例;然专制方严,一血刃而骤列于共和者,宁不能得之历史间哉。”[2](P9)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与文化关怀,或许正应证了林毓生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3](P43)的倾向,也与当时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民运动有关。  正是这种对自然与物质

7、的超越,使鲁迅后来因著名的“幻灯片事件”而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从事《新生》文艺运动。从仙台到东京,不仅是鲁迅从事文学事业的开始,而且标志着从“科学者”鲁迅向“文学者”鲁迅的历史的跨越,标志着鲁迅与西方相遇在扬弃中的深化。在学习德文、俄文和哲学、历史等学科的同时,博览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以英国拜伦为代表的摩罗诗人的作品和以德国施蔕纳、尼采为代表的“新神思宗”哲学家的思想给了他深刻的影响。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使“鲁迅的进化论,并不是把人类的历史把握为人作为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而是把握为作为‘人格’的人的精神的

8、进化过程。”[4](P32)虽然《新生》的流产给鲁迅以“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5](P439)的悲哀。但是鲁迅为这次文艺实践所做的思考还是借《河南》杂志得到了一次喷发。他以“令飞”、“迅行”为笔名,发表了《人之历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