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

ID:1879570

大小:3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3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_第1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_第2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_第3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_第4页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试析从《洛丽塔》中看见的世界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论文摘要:通过对《洛丽塔》小说的品读及电影的欣赏,从不同的层面对小说给予了自己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包括理性对爱情及自由的束缚,人性本无罪,《洛丽塔》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纳博科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等。以此,阐述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艺术的坚定不移的不懈追求。  论文关键词:洛丽塔;理性;艺术    所谓的缘分,说来也是一件特别蹊跷的事情。第一次听到“洛丽塔”这个名字还是从一首歌中,“和我

2、跳舞吧洛丽塔,白色的,海边的沙;爱情还是要继续吧,十七岁,漫长,夏”。一直觉得洛丽塔是一个轻舞飞扬的名词,直到两年前朋友送给我一本《洛丽塔》作为生日礼物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它的沉重。而现在,我又看了电影“洛丽塔”,也许在看前面的时候还可以带着轻快的安静的甚至带着微微笑意甚至轻蔑的不屑的眼光。最后一个镜头却给了我一串沉重的省略号。随着亨伯特对自由世界的最后一瞥,镜头在慢慢趋向于山下小村庄的时候渐渐消失,彩色化为了黑白,耳边回响着他饱含希望却又有些沉重的声音“我还在回想着当时的村庄和孩子们的笑声,可是在那些笑声里,没有我的洛丽塔”。过了一会,漆黑的屏

3、幕上出现了几行字:“1950年11月16日,亨伯特因急病猝死在狱中;同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如果说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故事,那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把它奉为经典,“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在《洛丽塔》一书全文的最后,亨伯特写道:“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自然而然让人想起了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在

4、这里其实亨伯特·亨伯特已与纳博科夫合二为一,亨伯特对自己艺术使命的追求酿成了他自己的悲剧,但他却相信他。这是原书与电影至少是在给我启迪上的一个明显区别。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很浓厚宿命萦绕在小说的始终,就像迷雾一样时隐时现,却久久不能散去。男主角亨伯特感觉到有一股难以阻挡的命运动力在驱使着他,使他陷入了无以自拔的沉溺;各种不同的巧合使他相信他的命运一直在被一个超越一切的力量掌握着。他回忆起死去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早在他们相遇之前,他们就已分别做过了许多相同的梦,两人对照日记,果然发现了不少奇异的共鸣。这就是纳博科

5、夫所谓的“时空交错感”。在小说里,亨伯特在洛丽塔的身上也看到了许多致命性的巧合,使他不得不相信洛丽塔和从前的安娜贝尔是他生命中某种命定的劫数。在这个层面的理解上,《洛丽塔》是否能被看为是一部个人反抗悲剧命运的小说呢?还是个人与命运不懈搏斗最终还是逃不脱命运魔掌的一如《俄狄浦斯王》之类的神话呢?  说起《洛丽塔》,也许更多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其中的不伦之恋。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我的观念里,只要是真爱都是无可厚非的。也许有人会质疑亨伯特对洛丽塔是不是真爱,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肉体上的依赖。歌曲“洛丽塔”中,有一句是这么唱的“喜欢一个人洛丽塔,只喜欢一天好吗

6、?”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爱。因为在洛丽塔和奎尔蒂私奔以后亨伯特还一直爱着她,当得知洛丽塔家庭贫困急需用钱的时候又急忙开车为她解决燃眉之急。爱能带来什么呢?仅仅是那几千美元吗?不,爱就是因为不能带来任何东西,并且因此而成为真爱。爱的本质是心灵的震荡和交融的体验,爱的永恒不是现实性存在而是体验性存在。而对这种体验最好的呵护就是非占有性。亨伯特最后没有占有洛丽塔,而这种体验却一直陪伴他直到生命的终结。美即爱情,人可以放弃,爱却不能。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亨伯特不仅爱洛丽塔,而且这种爱是永恒的,高尚的,至少是没有理由能为人所诟病的。  而人们对他们的曲解

7、,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伦理道德出发的。就像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写的亨伯特,他在叙述小说的时候本身就是面对着“各位陪审员”的。陪审员是谁?为什么要审问他?说白了这就是世俗和伦理道德对他们的爱的拷问。这也许就是西方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一个典型:自由、平等、博爱。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情和理之间纠结着。一方面试图用情去松动理,而当理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又重新回归到情。这就让我很怀疑“理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去束缚压制人的本能(我认为爱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原始社会人们不知道理性是什么,这说明理性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现在人类社会在理性的规范下

8、畏畏缩缩的井井有条着。所以我一直觉得理性就是自己造一根绳子困住自己的手脚,这样固然会减少犯错的机会,但被捆绑住的人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人就不能被称为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