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

ID:18798106

大小:22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24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_第1页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_第2页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_第3页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_第4页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及其储氢量影响因素浅析文滔,王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本文在简单介绍传统储氢方式的储氢机理,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说明的基础上,着重对碳质纳米材料储氢机制、储氢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浅析,并对今后碳质储氢的科研方向做了展望分析。关键词:储氢;碳质;碳纳米管;储氢机制;展望1.1研究背景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能源问题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氢气是一种洁净的二次能源,它来源广泛,能源转化方便而效率高,对环境的污染小,能够循环再生等,逐渐成为人类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载体。如今,在氢能源开

2、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氢气的规模化制取,二是氢气的存储。其中,储氢是氢能实现规模应用的基础。然而,缺少方便有效的储氢材料和储氢技术,直接导致了氢能广泛应用受阻。因此,要实现氢气作为能源载体的应用,必须解决氢的储存问题。传统的液态、固态形式的储氢或高压气瓶储氢既不经济又不安全。储氢合金的出现为氢的出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机液体氢化物的储存技术以其储氢量大、能量密度高、储存安全方便等优点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被认为是未来储运氢能的有效手段之一。近期,由于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的带动,以碳和纳米碳材料进行除氢成为新的研究热点。2.1传统储氢材料与储氢技术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储氢材料的性能及其

3、发展加以介绍、讨论。从而更好地将传统储氢方式与本文将要浅析的碳纳米管储氢方式做比较。1.离子型氢化物离子型氢化物事一种早期的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是:碱金属与氢反应生成离子型氢化物,这种氢化物受热又可分解放出氢气。离子型氢化物一般只用作还原剂和少量供氢,特别是在水下应用,由于气体产物只有氢气而具有的独特的应用优点。但在规模化应用前景上并不乐观。2.储氢合金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氢气的压力下,能可逆的大量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金属间化合物。储氢量大、无污染、安全可靠,并且制备技术和工艺相对成熟。合金类储氢材料较易大规模生产,成本较低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储氢材料。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合金材料的改进

4、和可以吸附氢的轻金属合金材料。储氢合金主要分为:镁系(A2B型)、稀土系(AB5型)、钛系(AB型)、锆系(A2B型)。2.1镁系镁系以Mg2Ni为代表。镁系合金成本低,在储氢合金中储氢能力最高。但其吸放氢温度较高且耐腐蚀性较差,现在多用合金元素的部分取代、表面处理机合金粉末的表面包覆、机械球磨得手段加以改进2.2稀土系以LaNi5为代表,具有储氢速度快、易活化等优点,但在储氢性能和成本方面不是很理想。现在多采用以Mm(混合稀土)、Ca、Ti等部分置换La,并以CO、AL、Mn、Sn等置换部分Ni的多元合金改善其性能。2.3钛系以TiFe为代表。其最大的优点是储氢性能与稀土系相多近(储氢重

5、量分数为1.8%~4%)且成本较低,但不易活化、易受CO气体毒化,而且室温平衡压太低氢化物不稳定。因此,现在多采用Ni等金属部分取代Fe形成三元合金以实现常温活化。2.4锆系以ZrMn2为代表。改合金具有吸放氢量大、易于活化、热效应小等优点。锆系合金具有丰富的相结构,其各相的作用机理及其协同效应是目前正在研究的热点。采用Ti代替部分Zr,并用Fe、Co、Ni等代替部分V、Cr、Mn等研制的多元锆系储氢合金性能更优。1.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剂主要有苯和甲苯两种。其储氢原理是:氢气通过苯(或甲苯)反应寄存在环己烷(或甲基环己烷)载体中,该载体通过催化脱氢又可释放被寄存的氢。其中

6、脱氢反应时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有机液体氢化物载体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其储存运输简单易行。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吸、放氢工艺复杂,有机化合物循环利用率低,释氢效率(特别释低温释氢效率)还有待提高,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但是,此类材料具有储氢量大(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的理论储氢量分别为7.19%和6.16%)、能量密度高、储运安全方便的优点,被认为在未来规模化储运氢能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下面附上各种氢气储存材料的优劣比较:几种储氢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对于前边所介绍到的各种传统储氢方式,无论是气高压、液氢还是金属氢化物储氢,都无法同时达到重量储氢密度高于6.5%,并且体积储氢密度高于63kg·m

7、-3的指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最新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它们储氢的可行性,这样,才能把氢能开发利用落到实处。好在,近几年碳纳米管的出现,给新材料储氢带来了新的契机。碳纳米管于1991年由日本筑波NEC实验室的饭岛首次发现。碳纳米管的发现,可以说这又在碳质纳米材料研究领域进了一大步,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带来了全新的性质,使其在工业中拥有了潜在的应用价值。3.1碳纳米管结构众所周知,物质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物质的性质,无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