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

ID:1880701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5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说明文阅读复习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理清课文的说明要素,使学生有较系统的把握。1.掌握事物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一般事物说明文。课时安排:1课时复习内容:重要字词:1.《中国石拱桥》:雄跨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2.《桥之美》:美感史诗驻足3.《苏州园林》:轩谢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4.《故宫博物院》:磬鳌头琉璃藻井蟠龙金銮殿5.《说“屏”》:屏风纳凉帷幕伧俗雅俗之别课文比较:课文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举例《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

2、林》《故宫博物院》《说“屏”》阅读事物说明文的一般方法:1.说明的对象:事物及其特征2.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引用、分类别,下定义等4.说明的语言:准确性(模糊语言与限制性语句等)事物说明文的一般阅读方法以《说“屏”》作为范例:1.本文抓住了“屏”的哪些功能来说明?2.本文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说明?3.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4.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找出一至两处说明其运用的准确性。课外阅读遥感卫星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

3、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a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的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

4、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b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出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⑤

5、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对本文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①a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下定义B、作诠释)②b句除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具体作用?3.第四段画浪线句子所说明的对象的特征之

6、一是4.理解第二段中加点词:①“一直”不能删掉,这是因为②“才”的用法是。A、表示强调所说的事B、表示对比之下数量少C、表示事情发生得晚D、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然后怎样关键提示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指的就是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清结构和理解文意,等等。“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是《教纲》提出的要求,据此,中考对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格外看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解题思路解答第1题,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明确第一段末句的几点

7、意思对下文的作用,据此就能一举两得,揭开“顺序”和“结构”之谜。第2题,解答①要弄清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根本区别,用换位法(主语与连同定语在内的宾语互换位置)加以鉴别,换后意思不变的是下定义,换后意思发生逻辑错误了,就是作诠释。解答②,目光要在“航空照片”、“飞机航拍”和“人工”上聚焦,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就不难看出意在用它们跟遥感卫星的工作效率用比较,以突出遥感卫星工作效率高的优点。解答第3题,只要扣住“仅”和“还”这两个副词,答案就会撩开面纱。第4题,解答①要看到“一直”是与“长期以来”相照应的,便

8、可揣摩出它对查找“内在原因”的难度之大起了强调作用。解答②,要联系上文理解,会很快排除A和B,却可能会在C和D中犹豫不决,但只要联系“长期以来”和“一直找不出”去揣摩,你就会觉得选C才是准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