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

ID:18869784

大小:77.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26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_第1页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_第2页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_第3页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_第4页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文献学教案讲稿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第一节概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与发明,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年移代革,沧海桑田,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着变化。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等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2、。本章主要对文献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中医文献的概况作简要介绍。第二节文献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概而言之,"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的言论。古代学者所谓"徵文考献”,即是说要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一是必须取证于典籍的记载,二是要采录宿贤耆旧的言论、评议。将"文献"的概念说得更为明晰,且以之名书的,是宋

3、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他以“文献”二字命名自己所著的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书,即《文献通考》。书中阐明了“文献”的原始涵义:“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徵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按马氏所说,“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而"献"则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古、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

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文献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

5、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第一章中医文献学概说第一节概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创造与发明,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年移代革,沧海桑田,文字的形、音、义都发生着变化。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统称为"中医文献”。中医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等的一门学问,是中国医药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

6、一种。该学科是以古典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本章主要对文献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中医文献的概况作简要介绍。第二节文献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概而言之,"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的言论。古代学者所谓"徵文考献”,即是说要了解历史,了解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一是必须取证于典籍的记

7、载,二是要采录宿贤耆旧的言论、评议。将"文献"的概念说得更为明晰,且以之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学者马端临。他以“文献”二字命名自己所著的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书,即《文献通考》。书中阐明了“文献”的原始涵义:“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徵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