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ID:18924407

大小: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7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_第1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_第2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_第3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_第4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9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3课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重点难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积累∙欣赏《题西林壁》北宋·苏轼·七绝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2、身在此山中。【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

3、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学习路径】☆☆导入课文: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你会这些思维吗?▲▲▲基础练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教师学生批注栏:1、关于作者:

4、罗迦·费·因格(Rogervon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OnTheSideOfThe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Whack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

5、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思考练习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6、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②道理论证法。如

7、第10自然段。7、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8、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对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9、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