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

ID:18996017

大小:4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2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_第1页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_第2页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_第3页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_第4页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纪录电影的人民美学提要:新闻纪录电影是人民电影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年”间,它的产量接近故事片的两倍,“较故事片更有战斗性”。它忠实秉承人民美学的特征——在毛泽东文艺方针指导下的工农兵电影。在人民美学的大框架下,新闻纪录电影有着自己的探索之路:政治性与艺术性之间如何争鸣;真实性原则指导下的“采访摄影”与弄虚作假的“组织拍摄”之间如何斗争;集体创作与个人表达之间如何协调;“人民”影像与“人”的影像如何侧重。在这四组互为悖论的理念中,新闻纪录电影最终都选择了前者,抛弃了后者,以此组成“十七年”人民纪录电

2、影的主要特质.关键词:人民电影;人民美学;新闻纪录电;影形象化的政论;人民影像;采访摄影;组织拍摄从脱胎于毛泽东思想的人民电影诞生之日起,纪录电影就充当着人民电影的开拓者。从延安电影团到兴山“东影”,新闻纪录片一直是人民电影初创时期的核心力量。人民电影先驱者钟敬之认为“人民电影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1)袁牧之在建国初期明确指出,人民电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毛泽东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的工农兵电影。(2)“十七年”人民电影达到鼎盛,人民纪录电影是人民电

3、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量上看,它的产量几乎是故事片的两倍。1949—1964年的15年间,故事片(包括美术片)生产为5567本,新闻纪录片(包括科教片)产量为9558本。(3)从特性上看,它“较故事片更直接、更有战斗性”。(4)尤其是新闻杂志片《新闻简报》,它在1955年由七日一刊五日刊后,及时迅捷地将祖国新闻通过影像的形式大规模传播。因此,它被称为“电影新华社,电影报纸,是党的政策宣传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武器”。(5)从国际影响上看,新闻纪录片输出量最大,陈荒煤说“我们历年输出最多的是新闻纪录片”(6)

4、(1949—1957年总共输出421部).对于新闻纪录片来说,“人民美学”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美学范畴;既是宏观的事业又是具体作品的指导原则;既规范内容又指定形式;既改造人民又被人民改造。它将列宁定义的“形象化的政论”作为工作标准,把党性原则视为思想准则,把真实当做生命,把为人民服务化作动力,把拍摄工农兵等人民形象作为主要内容。一句话,它是由“人民”大众来记录的“人民”影像.1950年,文化部电影局授予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队“人民电影先锋队”的奖旗,该队的前身是延安电影团和“东影”摄影队。195

5、2年文化部提出“建立新闻纪录片的专门机构及其编辑部”(7)的方案。1953年,新闻摄影队脱离“北影”,7月7日正式组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2年8月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设立了与故事片室并列的新闻纪录片室.从此,人民纪录电影的重点开始从事业格局的铺建转移到美学探索。其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性与艺术性之间如何争鸣;真实性原则指导下的“采访摄影”与弄虚作假的“组织拍摄”之间如何斗争;集体创作与个人表达之间如何协调;“人民”影像与“人”的影像如何侧重.一、政治性与艺术性——关于“形象化的政

6、论”“形象化的政论”最初来源于1925年列宁与卢那察尔斯基的一次谈话,他阐述苏维埃电影“生产要朝着三个目标努力”,“第一——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这种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而其精神应该符合于我们优秀苏维埃报纸所遵循的路线”。(8)列宁所指的是新闻片,但在中国却扩及到新闻纪录所有领域。1953年底到1954年初,“新影”召开第一次创作会议,周扬、陈荒煤明确把“形象化的政论”作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准则。1954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进一步发展人民电影事业》的社

7、论,指出,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是报纸的兄弟。(9)在“形象化的政论”美学倡导下,以说理为主的政论片日臻成熟。政论片的特点是取材于社会变革和大型建设,政治观点鲜明,解说词铿锵有力,事例典型密集,画面内容饱满,音乐高亢激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偶尔使用优美舒缓的画面来展现淮河两岸风光,流露出编导石梅温婉抒情的女性风格。《伟大的土地改革》则表现出男性的严谨,影片采取三段式结构:从揭示土地私有制的不合理,到宣扬土改的必要性,最后证明土改的合理性。无一处画面不是论据,无一处解说词不是在论证.高维进评

8、价此片,“是一部难得的政论形式的历史文献纪录片”。(10)政治成为衡量作品的最高标准,艺术性标准退居其次。三次关于艺术性的争鸣引发了创作突破,形成了在政论片主导下,其他样式并存的“十七年”纪录电影格局.第一波关于艺术性的讨论始于1954年2月,钟惦棐来到“新影”担任第二总编。他积极鼓励纪录片进行艺术探索,那时,陈光忠与姜云川合作编导一部反映“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纪录片,“钟惦棐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部片子。他亲自写了和改了不少解说词.他要求我去掉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