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

ID:18999303

大小:2.00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8-09-27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_第1页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_第2页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_第3页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_第4页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海洋生物毒素1第一节概述一、海洋生物毒素的起源与转移1,海洋生物毒素2,分类①根据起源分②根据产生毒素的生物体分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微生物毒素2(一)海洋产毒植物:多为藻类。如:短裸甲藻,链膝沟藻,3岗比毒甲藻,渐尖鳍藻。45根据毒素对人类引发的中毒症状和藻源来进行分类,常见的藻毒素可分为:麻痹性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PSP)、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记忆丧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poison

2、ing,A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shellfishpoisoning,NSP)。6(二)海洋产毒动物:1,有毒海绵动物:①海绵②有毒海绵:鞘美丽海绵、细芽海绵、倔海绵、绿蜂海绵,等等。7海绵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1,多炔:普通多炔、羟基多炔、多炔酸盐及衍生物82,肽类3,萜类94,生物碱5,脂肪酸6,其它:甾体、聚酮102,有毒腔肠动物:①腔肠动物②有毒腔肠动物:多孔水螅、方水母、岩沙海葵、角孔珊瑚等,毒液存在于刺细胞内。113,有毒软体动物:①软体动物②有毒软体动物:节香螺、加州海兔、仙女蛤

3、、从商乌贼等等。其毒素主要为通过食物链富集,而非自身产生。124,有毒棘皮动物:①棘皮动物②有毒棘皮动物:长刺海星、刺冠海胆、白斑海参等。腺体分泌毒素。135,有毒鱼类:鱼类是海洋中的高等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有毒鱼有:①西加鱼类:日本鯷、革魨鱼、鲷鱼。②魨鱼类:包括海星东方魨、暗色东方魨。③软骨鱼类:鲨鱼、魟等14(三)海洋毒素的转移1,毒素大多是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产生,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富集。2,毒素在不同宿主间的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结构改变,毒性不断增强。15二、海洋生物毒素的特点(一)化学结构独特新颖

4、聚醚毒素,为海洋天然产物所特有。海洋毒素的化学结构类型非常广泛。1617(二)作用机理特殊1,一般毒素的作用机理2,海洋毒素则作用机理3,剧毒性海洋毒素尚无抗毒剂,难以防治。1819(三)毒性强烈刺尾鱼毒素与已知毒性最大的天然肉毒杆菌毒素相比只低25倍2021三、海洋生物毒素的开发利用前景1,防治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的临床药物或重要导向化合物。2,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结构骨架3,为发现药物新作用靶位发挥特殊作用。22第二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一、化学本质23

5、二、生物来源与分布河豚鱼毒素(Tetrodotoxin,TTX)的原创者是假单胞菌属的细菌24河豚肝脏对河豚毒素的富集能力实验证明:1,人工养殖的河豚检测河豚毒素2,人工养殖中在饲料中添加河豚毒素25三、毒理与药理活性恶心、呕吐、感觉消失、血压体温下降、死亡。四、作用机理专一阻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阻碍神经传导。2627五、应用前景生物医学研究试剂:钠通道探针。止痛药,且无成瘾性。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麻醉药。28第三节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贝类中毒的因素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记忆

6、丧失性贝类毒素等。赤潮毒藻产生,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29一、化学本质1,剧毒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分为①氨甲酰基类:包括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等。②氨甲酰基-N-磺基类毒素:原膝沟藻毒素。由于具有连个胍基,也常归类于胍胺类毒素。302,海藻毒素STX(1)化学结构(2)化学性质溶解性耐热性耐酸碱及抗氧化性31二、生物来源海藻毒素(Saxitoxin,STX)是从阿拉斯加石房蛤和加州贻贝中提取的毒素,故亦称为石房蛤毒素或贻贝毒素(Mytilotoxin)。3233三、毒理与

7、药理活性0.5mg即可使人毙命,其毒力与神经毒气沙林相同.STX在国际条约中已被列为化学武器。麻木、呕吐、呼吸麻痹、死亡。34四、作用机理STX其活性部位与可兴奋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位点1的氨基酸残基高亲和性,通过选择性阻断Na+内流,阻碍动作电位的形成而起抑制作用。35五、应用前景麻醉药。降压药。新型农药36第四节腹泻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s,DSP)是海洋中藻类或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37一、化学本质1,酸性成分:软海绵酸(Oka

8、daicAcidOA)及其天然衍生物,如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I一ⅢDTXI一Ⅲ)。2,中性成分:聚醚内酯,如蛤毒素(Pectenotoxins~rFXs)。3,其它成分38二、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形成赤潮的毒藻,如鳍藻属的渐尖鳍藻。39三、毒理与药理活性1,毒理主要引起腹泻2,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刺激症状。3,特点是潜伏期短40四、作用机理1,DSP的毒性机制主要在于其活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