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

ID:19001917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26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_第1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_第2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_第3页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踏胜迹寻对韵——吾乡对联欣赏活动案例司马鞍[活动目的]每一座城市(包括一些乡镇)都有自己的名胜古迹,几乎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撰有对联永传后世,成为当地所特有的人文景观。这些对联大多是感知当地自然景象、历史文化的窗口。对联的撰写多出于大方之家,言语形式往往新颖别致。踏访古迹,找寻对韵,自然是有趣而又高雅的活动,围绕着对联欣赏的目的,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领略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活动准备]踏古迹就要走出校门,有四点必须充分考虑。一是“踏”的时间,如果课务调整不便,可安排在周末进行,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即使放在周末,学生也会乐于

2、参加的。二是“踏”的地方,有的地方要门票,应考虑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三是“踏”的安全,活动之前安全问题要充分强调,不能笼统地提要求,要指出具体的注意事项。四是“踏”的组织,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分头行动,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整个行动过程。当然,活动的目的是欣赏对联,要带上笔和笔记本,不能走马观花,不仅要记录下对联,还要从碑文等文字介绍中记录与此处名胜古迹的对联的有关内容。此外尚需地方志、有关对联书籍、城市旅游图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应当早有计划,在计划活动过程中有一点应特别注意:不能让这次活动流于一般化的游历,要让这一次活动成为一次人文教育。要

3、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讲清这一类对联对于认识当地历史,感受当地自然的意义,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步骤:(一)品对联教师可用其他地方的名胜古迹的对联做材料进行品评,增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增加活动的兴趣。所举例子讲解时应有不同侧重。①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此联所写是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之景,上下联嵌“平湖”“秋月”点明景点。上联写远处山峦倒映在水中,明净清晰,鱼儿在水中戏游,从倒映的山峦穿梭而过;下联写秋天,皓月当空,鸿雁排着整齐的队形,犹如写在天空中一般。对联与胜迹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吴恭亨称:“山川祠庙,非借文

4、人之题咏,即名胜亦黯然失色”,“江山之奇,借文字而益显。”(《对联话》),对联是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此联题于武汉黄鹤楼。从此联可窥视黄鹤楼的历史印迹。上联提到了两位与黄鹤楼有关的唐代诗人。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崔颢登此楼,曾作《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李白登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下联点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与

5、汉水的交汇处,战国时属楚地。“三楚”即楚地,古分西楚,东楚、南楚,故名“三楚”。黄鹤楼有楚地第一楼之美誉,所以联曰“三楚一楼”。此联一经咀嚼,真是韵味无穷。③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此为绍兴青藤书屋一名联,作者为徐渭。徐渭,二十岁成诸生,屡试不中,怀才不遇,撰此联以自嘲,屋之“东倒西歪”,人之“南腔北调”,于嬉笑之中见狂放不羁,追求自由自在的个性,由联及人,由人及联,令人畅怀又生嗟叹。(二)明要求活动组织方面的要求自当说明,但主要是要让学生每到一处胜迹能沉下心来对对联咀嚼品评。据此应当明确几点要求:①所到一处胜迹,遇对联则工工整整地抄

6、录,如遇有些文字因书法艺术上的追求而不易辨认,则小组同学聚集一起反复琢磨。琢磨而不可得,则按原来的形体描摹下来。所抄录的对联下面要注明出自何处胜迹。②如遇写景名胜联,则顺对联撰写者对此处风景的观察角度再度感受,以品味到对联之妙方好。③联中可能会涉及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可就近向知情者讨教。④对联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故事,于胜迹中其他文字的阅读求得了解,并作好笔记。以上要求说明后,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几个对联欣赏的范例(范例见“活动附件”)。并明确寻访胜迹结束后,每一幅对联都要模仿范例,写一段欣赏文字。这样便于学生走到对联的境界之中去,给踏访以明

7、确的方向。(三)踏胜迹把城市按空间划分几块,每组踏访一块,按照旅游图,给每组匡定合理的路线,遇名人故居、老店、亭台、寺庙等驻足,遇对联则观、感、思、记、议。(四)寻对韵实际上,踏胜迹与寻对韵是同步进行的,如果踏访胜迹只看表象,没有按照所提的要求去做,韵也便无所寻了,为了说明的方便而分开来说。此外,对韵不仅包括对联所包含的音韵,也包括情韵、意韵。此处的“寻”也不再停留在观、感、思、记、议阶段,而要形成文字,写成赏析文章。具体可如此操作:①把所抄录的对联及摘录的有关对联内容的文字按小组整理好汇集,有因书法艺术原因而不能辨认的形体在汇集前予以确认。

8、②汇集的材料按小组顺序打印出来,人手一份,便于不同组之间交流。③为每一幅对联撰写欣赏文字。有的对联有关内容了解不充分,可根据地方志等有关材料查实。要保证每一联都有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