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ID:19006763

大小:17.8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7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_第1页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_第2页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_第3页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_第4页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在徽州建筑的物质文化中隐含着深层的精神文化。它们是无形的文化,却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从而为建筑物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感性的限定条件。风水理论。风水对徽州建筑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的各个环节的深刻影响,通过对人的生活、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处理,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要,而实质上是古人用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哲学思想。程朱的创始人程顺、程颐兄弟以及朱熹原籍都在徽州。其中朱

2、熹多次回到徽州讲学,弟子众多,影响很大。理学思想在徽州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现。“礼仪之国,有先王遗风焉”,这里推祟的是知书达理、循规蹈矩。程朱理学赋予了徽州建筑内敛的品质与淡泊的色彩。徽商的影响。徽商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们捐置田产,兴办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同时,徽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社会对商业是极其蔑视的,“士、农、工、商”中以商为最低阶层。然而经商在徽州己成风气,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但即使经商,他们也以儒家理论规范交易行为,保持着亦儒亦商的特质,在其经营活动中表现出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因而

3、徽州的建筑也体现出中庸对称的祥和感。  徽州古代民居、街巷与村落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即闻名遐迩的“徽派”。徽州现存的古迹有宏村古村落、西递古村落和潜口民居、歙县古城、渔梁古镇等明清民宅,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派建筑风格[2]。  建筑单体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调节起居的作用。徽州地区民居的屋面几乎都是双向坡顶,覆以青瓦,在附属房屋部分也间以宽

4、窄不同的单向坡屋顶。山墙多数作成硬山封火山墙,墙头部分的造型丰富。徽州民居在装修雕饰上突出的地方性特色,是将架梁斧砍略带弧形,做成月梁。一般梁断面粗大,梁头部浅刻一条凹槽曲线,形似新月。另外窗扇的形式规整美观,窗下的木雕镂刻栏板刻工精细。连续的排窗衬托在大片木墙之间,相互对比,显得格外精巧细致。外部的砖雕,无论是出现在门罩窗媚上,还是庭院隔墙上,刻工磨工都堪称艺术佳作。徽州民居混合运用了干栏巢居的穿斗式与北方四合院的抬梁式结构,各取其长。这种混合木构架既满足了住宅使用空间功能划分又发挥了两种木构架的材料力学性能。室内隔墙用木板镶嵌在柱间。一般不作吊顶,楼层用搁栅楼板。  街巷

5、  徽州的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穿透的距离不远。不同走向的街巷交织成网状的交通。不迷失其中需要依靠街巷中的标志,在此一块石头、一眼井都是人们定位的标志。另外,徽州街巷序列本身也可以形成方向感,它是主街一巷道一次巷道的环状多级网络系统。徽州街巷疏密有致,宽窄变化呈现出一种舒缓的状态,所以连续性好,而且体现出变化多样的特点。  街巷交叉形成节点,街巷的起迄也形成节点。节点可分出层次,普通的小节点只是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可发展成中心、小广场。起始点是街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街巷的交汇点使道路连接、转折,给人以方向。交汇点依据整个街巷的空间需求有

6、疏有密,使街巷既统一连续又变化丰富。交汇点尺寸扩大还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中心,如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中心空间的豁然很好地调节了巷道整体的封闭与幽深感。  村落  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从徽州传统村落总体来看,都是山峦为溪水的骨架,溪水是村落的血脉。房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村落顺溪水走向展开,形成优美的村镇风貌。  徽州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

7、。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第二种是散点型布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婆源上晓起。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第三种是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   在皖南古民居到新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平面型制的变化,装饰的简化,建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