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

ID:1901395

大小:4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_第1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_第2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_第3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_第4页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国学毕业论文 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国学论文题目: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缘关系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一、大同思想和成圣的最高人格相适应,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2、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根据《礼运》的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

3、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

4、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唐人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多收集前人的观点,而主要又是汉人郑康成的观点。如果说汉人还有敢于说不私传子孙为公的勇气,那么到了唐代就只有歌颂私传子孙为公的本领了。最负盛名

5、的柳宗元《封建论》歌颂秦始皇的废封建行郡县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以天下为一人一家之天下,自称始皇,要千世万世而为君,私之至极,何公之有?连能秦始皇也能称公,这世上还存在私么?所谓“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难道不是对秦始皇的公开吹捧和对公天下的有意亵渎吗?当然,柳宗元赞许秦始皇的也只是行郡县,而且肯定他的出发点是私,用后来王船山的话说是“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其实所谓“废封建,行郡县”仅仅是将“天下”由众多子孙共同统治,还是由其中

6、某个子孙一人统治分歧问题,最多也是在一人统治的前提下分点余羹给统治阶级的其他人员问题,比起大同世界的公,相去已经不只十万八千里了。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汉儒解释说:“选贤与能者,向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汉儒虽然也以“天下为公”和“选贤与

7、能”,分别指中央和地方政权,但用的仍是尧、舜的典故。尧、舜一方面禅让帝位,一方面选贤与能,好事作尽,而民众却未与闻,因而其并不是大同世界本来意义上的选举。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的性质一再改变,迨至隋唐,竟成了专指朝廷对士人的选拔,自《唐书》直至《明史》,均辟有《选举志》,记载历代的科举情况,选举与民众便彻底绝缘了。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

8、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这个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同样遭到了后儒的窜改。《礼记正义》解释说:“讲信修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修,习;睦,亲也。此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也。”通过《正义》的解释,“讲信修睦”仅是一种言说交往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又是王化影响的结果,大同世界的本质被阉割了。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