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

ID:19108011

大小:21.4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9-28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_第1页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_第2页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_第3页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_第4页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大学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制度框架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社会适应性 制度设计  论文摘要:大学人才培养如何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这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理论界对此也有许多观点和意见,但问题一直没能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需求的“度”很难把握,人才培养周期很难缩短。为此,要整合政府、高校、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预见性、应急性和调节性三大适应体制,以推动大学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各国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动因。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这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例

2、如,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但后来逐渐被德、美、日等国超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教育方面的失误有关。英国是世界上大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12,13世纪就建立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但一直到19世纪,英格兰再无新的大学出现,在苏格兰也只建立了很少几所大学,而且大学教育固守古典人文学科的传统并深受宗教势力的影响,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以至于科技人才十分h乏,最终导致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在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就曾出现多所大学(如18世纪的科隆大学、特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因其教学内容得不到社会认同并导致招生不足而关闭口。由此而论,适应、满足社会需求应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成为

3、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本理念。  一、难“度”与难“途”然而,有关争议并没有间断。大学人才培养是否应当适应社会需求?应完全适应,或是只需要部分适应?应适应社会的长远需求,或是应适应社会的当前需求?怎样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如何判断大学人才培养是否已适应社会需求?人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对这些争议进行分析,可发现各方观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人们的分歧和迷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需求有不同理解,对大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度”很难把握;二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人们显然还没有找到克服这些原因的途径。对社会需求理解的差异源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一般而论,

4、社会需求既有当前的,也有未来的;既有即时的,也有长远的;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从较为宽泛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的任何办学行为都在有意无意间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这也是现代大学能存在数百年并不断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大学应当适应社会需求在这一意义上是绝对的。反之,如果将社会需求仅仅理解为当前的、现实的需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需求的命题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必然存在“度”的问题。大学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度”很难把握,一方面,人们并不真正清楚现实到底有哪些需求,尤其是对一些隐性的或模糊的需求更无法确切了解,何况社会的现实需求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

5、它本身就很难用某个固定的数据来标志。另一方面,适应的“标准”并不明确,人们通常使用适应、基本适应、不适应等概念,但并不能真正给出与这些概念对等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正在探索各种方法,以尽可能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寻找大学与社会需求之间最佳的匹配方案,这些努力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成绩与其说是技术的还不如说是态度的。许多预测技术在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显然,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社会需求,更不清楚哪些社会需求应当由大学予以满足。这就使各种结论都只能停留在定性的阶段。人们只能说大学应当适应社会需求,如果某种社会需求大学没有予以满足,大学就承担了“不适应”的责任,无

6、论这种责任是否真的应当由大学来承担。与此相应,人们在“途”上—即解决大学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时同样显得无所适从。大学培养的人才通常为若干年后社会所用,而其时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人才?规格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都无法准确预知。而人们能较为准确把握的社会即时需求,大学却不能立即提供。因为大学从了解到社会即时需求信息到培养出相关人才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其间需求的状况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造成大学人才培养很难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它与社会的适应是暂时的、偶然的,而不适应则是持续的、必然的。二、新角度,新路径:重新认识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1.正确理解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上述分析中我们

7、可以发现,对大学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争议以及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存在的不适应状态都基于一个前提,即将社会需求理解为现实的社会需求,而从较为理性的角度来看,过分强调大学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却是值得商榷的,大学不能因重视社会的现实需求而忽视了社会的长远需求,不能仅注重某一区域的需求而放弃全局的需求,不能只考虑显性的、明确的需求而忽略隐性的模糊的需求,不能只顾及某一主体的需求而妨碍社会其他主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