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

ID:19155395

大小:27.2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29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论文作者:彭娟杨骥郭锐贾金平王亚林摘要:回顾了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历史,综述了脱有机硫菌种的筛选、分离、性质测定与鉴定等的常用方法,同时阐述了近几年来在分子生物学和酶学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对一些处于研究阶段的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了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生物脱硫煤有机硫二苯并噻吩煤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化石能源被广泛使用。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煤是我国的能源支柱。然而,我国煤炭中高硫煤的储量很大,我国各大煤

2、区煤田中含硫%以上的高硫煤中有机硫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在高硫煤中,有机硫占煤层煤样储量全硫的34%~40%[1]。燃煤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我国城市降水中SO42-含量高于外国,酸雨现象十分严重[2]。  表1我国高硫煤中有机硫的分布[1]  地区  全国  华东区  中南区  西南区  西北区  华北区  东北区  全硫/%  .76  .16  .20  .54  .82  .50  .70  有机硫/%                有机硫占有率/%              煤中的硫可分为无机

3、硫和有机硫两大类,无机硫的脱除已经非常成熟,而煤中有机硫主要以硫醇硫、硫醚硫和噻吩硫的形式存在,因其复杂的结构,尚无工业化的技术,它的脱除则是目前研究的重点[3]。煤中有机硫的脱除技术有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种。物理法对有机硫的脱除效率几乎为零,化学法是目前应用的主要方法,但是很难分解其中的噻吩硫,而且在较强的反应条件下,煤的结构会被破坏,造成比较大的热值损失。煤的生物脱硫是由生物湿法冶金技术发展而来的,它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常压低于100℃的生长条件下,达到脱硫的目的,因

4、此能耗较低。生物法因其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专一,且环境友好,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与研究。二苯并噻吩是化石燃料中难降解有机硫化物的典型代表,因此常将其作为模型有机硫化物,以它作为唯一的硫源来筛选富集具有脱除煤中有机硫能力的微生物。1微生物脱除煤中有机硫的历史进展1950年第一件石油生物脱硫专利[4]在美国公布,生物法脱硫技术的研究自此以后广泛地开展起来。生物法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Chandra等[5]于1979年首次报道有一种异养细菌可在二苯并噻吩基质上生长,并在30℃下

5、培养10d后可除去20%的有机硫。1988年美国国家气体研究院分离出可选择性脱除DBT中硫的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IGTS8并申请了专利,这一专利于1990年被美国能源生物公司买断。IGTS8后来被发现能专一性地切除DBT的C—S键并将其最终转化为2-羟基联苯,此后许多实验室都以DBT为唯一硫源分离具有降解DBT能力的菌株,研究分离的菌株有假单胞菌、红球菌、棒杆菌、短杆菌和分支杆菌等。目前通常认为,微生物脱除DBT中有机硫有两种途径:以碳代谢为目的的Kodama途径,切

6、除DBT中的C—C键,导致一个苯环发生断裂或羟基化形成水溶性化合物,或是硫原子被氧化,但噻吩核不变,有机硫并没有被脱除。被认为走这条途径的微生物有门多隆假单胞菌[6],争论产碱生物变型[6],产碱假单胞菌,司徒茨氏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7]等。或是微生物能以DBT为碳源和硫源生长,通过消耗环烷烃使DBT降解,硫原子最终被转化为SO42-,但这样也导致了煤的热值下降较大。通常认为走这条途径的微生物有短杆菌、嗜酸热硫化叶菌和类诺卡氏菌等[8]。特异性断裂C—S键,走4S途径,DBT的降解产物为2-HBP

7、,煤的热值下降小。代表性的菌株就是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IGTS8。报道的其他菌株还有红平红球菌[9~11]、棒杆菌[12~15]和分支杆菌[16~18]、类芽孢杆菌[19,20]等。微生物要成功有效地脱除煤中的有机硫,首要的是它必须在高硫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其次它需要有专一性切除C—S键的能力,这样煤的热值损失才会最小,不过所有这些的前提是煤中的有机硫必须具有可生化性。降解DBT走4S途径的细菌为煤中有机硫的脱除提供了很好的研究价值。    图1微生物降解DBT的“4

8、S”途径(Gray,1996)2脱有机硫菌种的分离与性质测定现已研究报道的通过4S途径特异性地脱除DBT中有机硫的菌株已有不少,其分离纯化的方法已经比较完善,自成体系。总结下来,大致有分为以下几步:取样点的选择。一般挑选煤场附近土壤、矿井水或一些焦化厂的生化池作为取样点,这些地方聚集有脱硫能力细菌的可能性最大,筛选出的细菌在有机硫基质上生存的能力也比较强。菌种的筛选与分离纯化。可以采用模型有机硫化合物,如DBT,为主要硫源来配备培养基,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