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

ID:19172199

大小:17.5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9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_第1页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_第2页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_第3页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_第4页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  文化是衣食住行,是风俗习惯,是生活方式,是行为规范……文化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  沪剧是我们汉族地方的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等地。沪剧的曲调比较唯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于表现现代生活。但是很多人对于我们以前的一些戏曲都不是特备的了解。那么,大家对于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沪剧”有什么认识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沪剧”  沪剧的发展历史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

2、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

3、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文革后,沪剧逐渐得到复苏,着名沪剧艺术家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沪剧舞台上陆续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剧目,如《金绣娘》、《张志新之死》、《日出》等。  沪剧的唱腔音乐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

4、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沪剧的伴奏乐器  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

5、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  和豫剧是河南文化的代表一样,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如今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  近日,第二

6、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在东方艺术中心落下帷幕。本届沪剧节的重大意义在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成为沪剧艺术一个亮点。据悉,今后沪剧节将积极向年轻观众靠拢,让他们融入上海的旋律之中。  作为传承保护戏剧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沪剧艺术节的举办不仅是沪剧盛事,更是上海本土戏曲规模最大的艺术形式。沪剧艺术节的流行,让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传统剧种沪剧更彻底地走到基层,走到老百姓中来,也见证了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新、戏曲市场的培育,以及未来观众群体的培养历程。  沪剧在上海地区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一度是人人争睹为快、大街

7、小巷热议非凡的艺术形式。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生活更为丰富,沪剧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将古老的戏剧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群体的大量参与,沪剧艺人们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元素,在艺术题材和市场推广方面推陈出新,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借助文化建设的东风,沪剧艺术正逐渐回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之内。  传统戏曲不仅需要留存和保护,也担负着转型创新的历史使命。沪剧艺术既要保留文化基因,也要和新时代的生活方式融合起来,拉近观众与艺术“零距离”。在这里也呼吁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在资金、机制、政策上给予沪剧更多

8、扶持。衷心祝愿沪剧的创新更快更灵活,让所有人都能真正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沪剧与上海文化感想  9月11日上午,初秋的上海下起了绵绵细雨,东方绿洲的阳光讲堂座无虚席,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主讲的《沪剧与上海文化》专题讲座吸引了全市的200多名普通话测试员亲临现场,倾听最美的“上海声音”。  茅善玉院长向各位老师介绍了沪剧的历史,畅谈了“沪剧、沪语与海派文化的关系”,阐述了沪剧为何能代表上海的声音?并为现场观众展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