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

ID:19182955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7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_第1页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_第2页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_第3页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_第4页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研究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寒地杂交粳稻育种工程研究与发展黑龙江水稻虽然取得了跨越性发展,单产也提高到了一定的阶段,但是在不同积温区的高产水稻品种在株高、株型,穗粒数、都达到了育种目标的低值,蘖数却达到了育种目标高值,所以导致育种目标和单产水平没有突破性的发展。黑龙江省杂交粳稻育种可以充分提高水稻超高产育种目标,比如株高、株型,有效穗粒数,产量达到育种目标最高值,从而使得杂交粳稻有一个更加适应寒地稻作区的超产高效的群体结构,确保寒地杂交粳稻得以长足发展。因而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寒地杂交粳稻育种工程才是育种的创新,这是发展的需求也符和科研发展的规

2、律。一、寒地杂交粳稻遗传改造黑龙江寒地杂交粳稻的育种和发展,即应解决寒地杂交粳稻的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三者之间的育种遗传改造工作,又要提高寒地杂交粳稻品质育种和抗稻瘟病育种。黑龙江稻区的杂交粳稻遗传改造,在育种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杂交粳稻育种骨干亲本优良基因转入核心基因库的结果。黑龙江省常规水稻品种的有利基因根本满足不了杂交粳稻的需要。只有挖掘出更多优良杂交粳稻的骨干亲本,才能更好地满足黑龙江杂交粳稻的发展。寒地杂交粳稻的种质资源是黑龙江省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突破的物质基础,正确的亲本组配,是育成杂交粳稻关键技术

3、之一。根据近几年黑龙江大量杂交粳稻育种筛选过程中,但可利用的杂交粳稻育种资源并不多,更多的集中在石狩白毛、虾夷、藤系138、富士光、农林11、上育397等少数几个骨干亲本衍生的品种中,现有的杂交粳稻恢保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因此,应该充分发掘黑龙江省寒地杂交粳稻恢保品种现有遗传潜力,广泛利用不同地缘环境、不同血缘类型、不同遗传背景的恢保资源开展复合育种,加大理想株型遗传改造、提高穗粒数、增强柱头外露率、育性产量都达到育种最高值。二、育秧棚的改造和育秧基地的新建黑龙江省建造高强度,大空间,双层双膜覆盖,大棚套小棚,增温

4、保温性能良好的新型寒地杂交水稻育秧大棚,为超前稀育大苗,壮苗创造良好的棚内小气候,把育苗期向三月份延伸20至25天,使光热资源的利用和营养生长期延长20至25天。超前稀育和棚内的良好发育,为大田的超前发育奠定基础。五月中旬带蘖移栽,到6月5号可进入分蘖盛期,6月15日亩苗数可达三十至三十二万,这就使5、6、7三个月的长日照所提供光热源得到最佳利用,也使杂交优势更好地发挥。提高光热源和时间的利用量与杂交优势相结合构成寒地杂交粳稻的良种良法的基础。要把建造高功能,自动化,智能化的寒地杂交水稻育秧基地和制种基地作为国家

5、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由国家出钱农民出力共同修建。这也是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共同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杂交制种利用育秧大棚制种,可使制种不受风和低温冷害的影响,一棚两用,一地两用,节约投资,节约耕地,也不需雇佣专人搞制种,节约了劳动力。投资,耕地,劳动力的综合利用,更科学合理。花粉垂直散落,可提高结实率,只要不育系和恢复系有公司统一培育,提高纯度,农民利用育秧棚制种自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甚至比公司统一制种做得更好。未来的杂交粳稻的种业生产经营实质上是经营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服务。每百亩地向农民供应3斤不

6、育系和1斤恢复系,同时每亩地依法提取知识产权房专利费和技术服务费100元。这样做对农民和公司都有利,农民只出点力,但每亩也可省40至50元的开支,公司可以坐收余利,大概每亩地获利70元。专家将研究配制的杂交组合交公司经营,构成合作机制,专家的分成比例不超过15﹪,年限也不超过十年,利益分配公开,透明,合理,合法。未来的寒地杂交水稻事业需要专家,国家,企业家的“三家”合作为农民服务。型成科研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四、移栽模式的选定钵育摆栽是最先进的,日本在全国领先,但日本生产的摆栽机秧盘播种机和秧盘价格很高,摆栽机在田

7、间作业故障太多,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国产摆栽机研究现在是多家单打独斗,近期很难投入大田生产使用。现在可供使用的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钵体毯壮育苗机插。通过试用可以认定这种移栽模式只需要稍加改动就可实用。将每盘的小钵体18×36改为14×30,将插秧机的横向单行行程从作业18次改为14次,过去每亩用30盘秧盘,需调为40盘秧盘。用华南农业大学马旭教授研究的秧盘精准播种机,每个小钵体播2—3粒种子,每盘精准播种1400粒左右,这就使秧苗在苗盘上的排列与插秧机的运转相适应。同时也能稀育壮苗,达到带蘖移栽的目标。用这种改进

8、可以取代钵育摆栽。五、大田管理要改进现在普遍推行的大田表层多次追肥模式。将磷肥的全部,氮肥和钾肥的70%用旋耕机旱作业打入地下。做到全层重施基肥,使移栽后的新生根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吸收到充足的全价肥,促使其大田超前发育,分蘖肥应在5月25日前施,调平肥在6月5日前施,总施肥量应根据测土配方的常规施肥量再增加20%。5月中旬大苗带蘖移栽,6月5日进入分蘖盛期,6月15¼日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