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

ID:19186978

大小:16.8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9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_第1页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_第2页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_第3页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_第4页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从设计角度谈可变建筑摘要:住宅建筑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最密切的建筑类型,人们对它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建筑的可变性及应用价值,阐述了如何实现住宅建筑设计的可变性,使其更具生命力和灵活性。    可变建筑的可变性是建筑本身固有的特殊属性,是建筑对于所处条件及所对应需求的改变做出的积极回应,是其良好适应性的体现。  从一个方面来说,可变建筑实现其可变性的手段是通过建筑本身固有的技术措施实现的,是自建成之日起便被设定好的,不同于建筑的改建或改造。建筑的改建或改造通常需要破

2、坏原有建筑的结构或布局,是永久性的和不可逆的,而可变建筑对建筑形态或布局的改变则是阶段性的和可逆的。  另一方面,可变建筑通常是由固定结构与一个或多个可变构件共同构成完整的可变体系,因此可变构件有别于临时构件,可变建筑有别于临时建筑。首先,可变构件是可变建筑的一部分,是可变体系实现状态转变的重要环节,可用于长期的重复性使用;临时构件则是建筑的附加部分,仅用于短期的一次性使用。其次,可变构件的使用通常具有周期性或内在规律性;临时构件的使用却是不定期的。因此,可变建筑是一类特殊的建筑。  除运动美之外,可变建筑在静止状态下也具有相当的美学价

3、值。  可变建筑在实用层面上具有许多优点,诸如良好的适应性、空间的丰富性、资源的节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自身特有的良好适应性:1)对气候的适应性。2)对个性化的适应性。3)对多功能的适应性。  住宅建筑可变性设计的必要性  住宅是最古老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建筑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能直接影响居住质量,因此住宅形态对使用品质与利用率的影响也比其他建筑更受人关注。宏观上,住宅体现出使用群体的群体文化特征,于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居显现出其各自鲜明的特色;而从单个住宅来看,住宅则又各有千秋,是所属主人喜好的最显著体

4、现。由于家庭成员的职业、经济收入、性格喜好、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年龄的不同,再加上近几十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个性化趋势,使得住宅的可再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各类建筑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评定建筑好坏的指标之一,住宅作为建设量最大的建筑类型,理应承担起对资源节约应负的责任。住宅的可再造性与可更新性都呼唤着它的灵活性,世界上已有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住宅完全可以利用可变体系增加灵活性,达到可再造、可更新的目的。  设计理念  对可变住宅建筑形态最早最系统的理论论述来自于哈布瑞根教授的开放建筑理论,该理论的基

5、础是对住宅特性的深刻理解,即住宅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当住宅以群体方式出现时,应当符合统一的组成规则,无论是小区中独立式住宅的外形或是住宅楼中单户的外框架都应当是具有共性的,有序的;而从单个住宅户型来看,住宅内部则应当是最私密也是最为个性化的,且由于每个人对自己生活场所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设计师对住户要求的满足无法面面俱到。于是,开放建筑理论将住宅解释为由“支撑体”与“内部填充”两个性质不同的部分构成,以此实现住宅共性与个性的分离。住户直接参与住宅的设计不仅符合实际需求市场,而且还能满足住户的参与热情以及对自我实现、表现个性的追求。同时

6、,骨架体与填充体分开大大延长了住宅的使用寿命,体现了住宅建筑的长期使用价值,使可变住宅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住宅。  可变性设计的实现———“支撑体住宅”  开放住宅研究的重点是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建筑环境,研究建筑形态和社会生活形态的互动关系,研究静态的建筑空间如何适应动态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要求。  “支撑体住宅”是我国学者鲍家声教授所提出的,该方法将哈布瑞根教授的这一理论通过实践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为同一套型平面设计多种可能的布置方式,让用户自己选择和决定,再根据部分特殊要求进行单独处理,节省了时间也方便用户

7、的选择。  支撑体住宅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将住宅建设分为支撑体和可分体两个部分分开设计和建造。第一步是由建筑师和有关部门讨论设计建造支撑体;第二步是由建筑师设计可分体,用户选择和决定,建筑师同时协助用户设计室内布置;第三步是把住户选定的可分体按照住户的意愿布置安装于他所选定的支撑体中,最后构成一个适用的完整住宅。  在支撑体住宅设计过程中,支撑体的设计是关键,体现了建筑师对可变住宅的整体把握,是后期可分体设计的依据。支撑体的设计首先必须充分考虑该支撑体内部可分体布置方式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如果因为支撑体设计时考虑欠周全,导致可分体布置时不可

8、避免地出现黑房间或无效利用空间,则将是极大的浪费。其次支撑体所形成的建筑面积应当是有弹性的,在构思时应同时设计不同面宽、进深甚至不同形状的支撑体框架,以此适应不同的面积需求,形成更多样的布置方式。  可变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