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小帖-最新整理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

ID:19220800

大小:149.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9-29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_第1页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_第2页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_第3页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_第4页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路小帖-最新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简述平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短捷、顺直、连续、均衡,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2)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尽量选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当转角过小时,应设法调整平面线形;当不得以设置了小偏角时,则必须设置足够长的曲线。(3)两同向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不得以短直线相连,否则应调整线形成为单曲线或复曲线,或运用回旋线组合成卵形、凸形、复合形等。(4)两反向间夹有短直线时,应进行调整线形或组合成S形曲线。(5)曲线线形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避免连续急转弯的线形组合。2简述圆曲线的半径运用的原则?(1)一般情况下,以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2、的4~8倍,或超高横坡度ib=2%~4%的圆曲线半径为宜。(2)当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争取采用大于或接近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值;只有当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方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值。(3)应注意前后线形要素的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平面线形。(4)应同纵断面线形相配合,形成良好的立面组合,以保证排水和行车安全。(5)圆曲线的半径不要超过10000m。3简述竖曲线的设计计算步骤?(1)确定竖曲线半径。(2)确定变坡点的设计高程(3)计算竖曲线要素。(4)确定竖曲线范围。(5)计算切线设计高程。(6)计算竖曲线设计高程4简述平曲线加宽过渡的方法。(1)一般公路,在过渡段全长范围内成正比例增加

3、宽度。(2)高速及一级公路,采用高次抛物线的方法。(3)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特殊路段,插入回旋线的方法5超高过渡方式?(1)无中间带公路①绕内边缘旋转。②绕中线旋转。③绕外边缘旋转。(2)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①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②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③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6说明超高过渡段长度的确定方法?(1)一般情况下:Lc=Ls(2)若计算的Lc>Ls时;①修正平面线形,使Ls≥Lc;②将超高提前到直线段上开始。(3)若计算的Lc

4、种渐变率分段进行。(5)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但是需要进行超高过渡。7简述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的确定?根据测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选择合理的坐标系(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投影3度带平面直角坐标系。(2)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①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投影3度带平面直角坐标系②投影于1954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3)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4)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独立桥梁、隧道等,可采用假定的坐标系8简述公路平面控制网的检测的内容?(

5、1)检查控制网是否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平差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经过有关复查与验收。(2)控制点的密度是否符合交工和竣工验收的要求,必要时应进行加密,以保证验收过程户相邻控制点间能相互通视。(3)检查控制点是否移动、变形、丢失,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增设和补设。9简述角度交会法检测公路中线偏位的两种方法?方法一:用角度交会出该中桩的设计位置户,并与施工位置尸相比较,确定出其偏位。检测步骤:(1)计算或查得该桩点的坐标P’(Xp’,YP’);(2)反算导线边AB的正、反方位角;(3)计算出AP’、BP’的坐标方位角(αAP’,αBP’);(4)计算夹角;(5)施测;(6)确定偏位

6、。方法二:直接测量角度,推算出施工位置P的坐标(Xp,YP),将其与设计位置p’的坐标(Xp’,Yp’)相比较,从而求出偏位。检测步骤:(1)计算导线边AB的正、反方位角及导线边AB的长度;(2)施测,测出β1和β2;(3)利用β1和β2;计算出AP或BP的方位角;(4)用正弦正理计算出AP或BP的长度;(5)计算施工点P的坐标(Xp,Yp);(6)计算偏位。10简述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步骤?(1)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分为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和支水准路线三种情况。(2)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的计算;(3)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当IfhI

7、:按与其测段长度L或测站数n成正比例的关系,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分配到各测段高差上。(4)各未知点高程计算。根据已知点的高程,利用闭合差分配的高差进行计算。11三角高程测量的步骤?(1)安置仪器于测站,量取仪器高i和标尺或棱镜高l。(2)用经纬仪或测距仪(或全站仪)观测竖直角(或天顶距)1~3个测回,各测回之间较差及指标差应符合相关规定,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3)高差及高程计算。采用对向观测法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当高差较差满足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