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ID:19230548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30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_第1页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_第2页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_第3页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_第4页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90后”已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同时存在着孝亲观念薄弱、培育之恩缺失和回馈意识淡薄等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90后”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对“90后”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层面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

2、2-2589(2014)01-0193-02  “感恩”一词是舶来语,是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词汇,最初源自于基督教教义,带有浓厚的宗教味道。《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感恩”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的《三国志》:“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对于感恩,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我们把感恩理解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恩惠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

3、义”,感恩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精神体现。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要遵循着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以感性的形式,使他们切身感受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给予”;以理性的形式,通过感知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经历,由此产生对他人的“恩”,最终形成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恩的道德教育以及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  我国自2008年以来,“90后”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独立开放、个性鲜明张扬、敢于直面现实和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4、,为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叛逆而幼稚、缺少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感恩意识淡漠等不容忽视的问题。“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理念过于现实;身处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着多元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缺乏理性思维能力。这些原因导致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层面,孝亲观念薄弱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学说称“孝”是所有美德的本源,一切教化皆由此产生,子女以孝的形式回馈父母之恩。然而,现今的大学生中,“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事件屡见

5、不鲜,孝道之举不尽如人意。子女往往从父母身上索取得多,回馈得少;不能正确理解父母,过度攀比造成抱怨父母,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情。  2.学校层面,培育之恩缺失  尊重教师早已成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90后”大学生多数能够珍惜上学机会,对家人和社会的帮助懂得感恩,但是也存在着漠视师恩的现象,如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迟到、上课不听讲、随意进出课堂;对母校的情感淡漠的现象,如在上学和就业的过程中把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学校、对学校的事情漠不关心、对母校感恩之心淡薄等。  3.社会层面,回馈意识淡薄 

6、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由于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乐意为他人而活,恩情便是维系这种关系的伦理和道德情愫,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受社会上的一些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部分“90后”大学生缺乏公民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强,理想信念缺失。他们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把不良现象当成社会主流,把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帮助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诚信缺失、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对自然甚至存在着掠夺式的心理。  二、

7、“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自身感恩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逐渐丰富但波动性大,自我意识强但发展不够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90后”大学生容易出现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对待事物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少理性支撑,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完善。  2.家庭教育的偏失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精神,物质上的无限满足

8、造成学生始终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无法体会父母的辛酸。单向的接受导致学生缺乏对父母的孝亲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家长对学生的成长赋予了强烈的欲望,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