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

ID:19270195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6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_第1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_第2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_第3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_第4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沈约的《四声韵谱》约于唐初亡佚,但清康熙间,杨锡震称得其古本,将其集注并抄赴内阁。因抄本系世上的唯一存本,见者极少,除《(光绪)香山县志》和王士祯的《居易录》有所记载外,未见其他有记载、了解、评介或涉及该书的文献资料。由此,特对沈约《四声韵谱》及亡佚、杨锡震及集注抄本、抄本与吴械《韵补》和毛奇龄《古今通韵》的异同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给读者参考。  《四声韵谱》,是南朝梁沈约的一部韵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后,就再也不见著录了,大概在唐初已亡失。清康熙间,“广东香山县监生杨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韵谱》古本于庐山僧令帾”,并对其进行了集注,于是就形成了抄本《四声韵谱》,或称《四声韵谱集注

2、》,现藏于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  1、抄本《四声韵谱》  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所藏抄本《四声韵谱》,只存平声后五册和上声前四册,共九册(即第九至第十七册)。半页框高18.2厘米,框宽l3厘米,九行十八字,白口,无鱼尾,双边。书壳为黄纸内夹万年红纸,绢制书签。全书用纸为宣纸,由于抄写十分工整,用墨饱满,字距列距均匀,如不仔细辨别会被视为刻本,实际上为抄本。上声(第十四册)的卷端署“梁中书令吴兴沈约撰,国子监岁贡监生臣杨锡震集注”。卷端书名、书口书名为《四声韵谱》,书签书名为Ⅸ四声韵谱集注》。板框、栏线及板心书名为刻印。  因该书前后缺佚,看不出其成书的时间,书中也无卷次。清王土祯《居易录》

3、卷四记载,该书约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后,“二百六十一卷”。全书按平、上、去、入排列,下分各韵部,部内再列同韵字。各韵及同韵字,有反切、释义、例证。  2、沈约与《四声韵谱》  沈约,字休文,《梁书》和《南史》都有传。沈约著述很多,《四声韵谱》是其中之一。  2.1 沈约与《四声韵谱》  《四声韵谱》,又名《四声谱》、《四声》、《四声韵》、《四声类谱》。《梁书》和《南史》的《沈约传》,对《四声谱》无卷数记载。《梁书》卷十三日:“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口:”何谓四声?“舍日:”天子圣哲“是也,然帝

4、竞不遵用。”《南史》的记载与《梁书》基本相同。周舍何人?《梁书·周舍传》载,周舍为周禺(页)之子,被梁高祖召拜为尚书祠部郎,与梁高祖接触机会多,故被问及“四声”。  对于沈约的《四声韵谱》,文献多有记载或谈及。从时间上讲,《宋书》和《南齐书》应是记载较早的。  《宋书》是沈约修撰的史书,也是他自己谈论“四声”较早的史书,他在《谢灵运传论》中谈到“四声”时说:“自骚人以来,而此秘未睹。”何谓“此秘未睹”?沈约说:“自古辞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征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者也。”并说:“约论四声,妙有诠辩,而诸赋亦往往与声韵乖。”(《南史·陆厥传·答

5、陆厥书》)  《南齐书》是沈约同时代的萧子显修撰的史书,《南齐书·陆厥传》记载日:“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禺(页)美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也,呼为”永明体“。”  隋朝的刘善经在(《四声指归》中说:“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着其谱论,云起自周禺(页)。”(《文镜秘府论一天卷》引)。与此同时,隋朝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阮逸注云:“四声韵起自沈约。”这都是比较早的记载。  《梁书》、《南史》和《隋书》都具体地记载了沈约《四声韵谱》的史实,

6、三书均成书于唐贞观年间。《隋书·经籍志》著录了其卷数:“《四声》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约撰。”这些史书,是后来人们谈及有关沈约《四声韵谱》的史料依据。  对于四声韵的产生,学界说法不一,但历代的主流观点是“起自沈约”,并就其对我国音韵史所产生的影响给予高度评价。如: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声韵》说:“周禺(页)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这不仅说明了四声韵的产生,也说明了当时如王融等对四声韵作出的积极反映。  在明代,一些学者对沈约

7、的四声韵表明了明确的观点,如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八中说:“沈约始为四声韵,以平上去入,分清浊高下,自谓灵均以来,未始有睹。”再如方以智在《通雅》卷五十中说:“沈约始定平上去入四声韵。”又如崔数仞《元韵谱序》说:“迄于梁之沈约始因胡僧神珙之四声,以为类谱,实开声韵之先基矣。”他们不仅认为四声韵的首创者是沈约,而且是开了声韵的“先基”。  清代的学者对沈韵的研究和评介更加广泛、深刻、客观。如牟应震《韵谱》说:“字以形分有定者也,音以呼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